對于這些援藏教師來說,僅僅上好一堂課是遠遠不夠的。
“國家對西藏的支援是長期的,但是援藏工作團隊不是長期的,所以我們在思考離開時能留下些什么。”王與雄說。
“要深刻認識到教育教學工作的長期性,西藏教育已形成長期的固有模式和習慣,短期實現質的飛躍不現實,這需要‘組團式’教育援藏可持續化、常態化。”山南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扎西加措認為。
作為一名語文骨干教師,又該如何發揮更大的輻射引領作用?魏小東覺得,不僅要“代班”,更要“帶團”,“要對區縣教師進行語文知識、教學技能技巧的培訓,教師水平提高了,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王與雄借助援藏資源成立了山南市高中學校第一個“科研中心”,旨在加強規范的教育教學研究,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促進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為高中新課改做好準備。
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上海市教育“援藏”干部傅欣則在“互聯網+教育”方面作出了嘗試,建立了“1+5+X”教育資源遠程互動共享平臺,上海各區的優秀教師可在互動教室與日喀則師生進行互動教學,拓展教育援藏的時間和空間,提升教育資源的共享效益,“不僅是‘輸血’,也為這里‘造血’,發揮援藏更大的輻射作用”。
“援藏教師給西藏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讓我更快速地成長。”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的90后物理老師旦增頓旦拜本校的一位援藏教師為師,學到了很多教學理念和方法,9月還將赴湖南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
目前,“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已在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積累了諸多有效做法、成功經驗,被西藏人稱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