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還有“想一想”、“做一做”等,激發學習興趣,是本很有趣很可讀的書。
比如有一章節文末的“想一想”是:《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弱不經風、面色蒼白,你認為她哪個臟器可能出了問題?小明同寢室的同學咳嗽剛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學吃剩的中成藥拿來吃,你覺得這種做法對嗎?為什么?
“做一做”如:根據起居有常的原則,給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作息時間的表格,并按照表格規定實施,觀察自己或家人的變化。
這些設計很感性,通過學習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歸納,包括藥物的使用、穴位的刺激,把中醫理論學了,又把古人的智慧學到了。
今年5月,我到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為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講解《中醫藥與健康》,發現孩子們對中醫非常感興趣,問題也生活化,有孩子問我:“媽媽總是給我喝黨參湯,對身體有什么好處嗎?”我回答:黨參是補氣的,你媽媽的做法沒錯,不用人參是因為人參的補勁兒太大,不適合小朋友。
“爸媽老是給我吃薏仁,這是為什么?”我告訴他,中醫來說,薏仁是治濕的、抗癌的,藥食同源,食補比單吃藥好。他說“那我理解了,媽媽為什么這么做。”所謂“藥食同源”這個知識我們教材第一課就會講到。
還有一位小朋友向我提出了犀利問題——有些老板不招相信中醫的人,因為他們覺得信中醫的人靠不住。我是這么回答的:“這便是中醫藥進中小學的意義。中醫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具有人文科學的某些屬性,中小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不僅是為了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是通過孩子們把中醫藥的科學價值與精神傳遞給每一戶家庭,培育中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比起中醫課,急救、性教育課是否更迫切呢
記者:五年級臨近“小升初”,擔心會被其他學科搶奪嗎?
方劍喬:老實說,這也是我們擔心的問題。安排在五年級的確挺尷尬,孩子們學業壓力比較重。但年齡太小語文水平不夠,我們又怕孩子理解有難度。
按照教育廳的規定,這本小學教材是第一次試水,未來還要謀劃中學教材。
記者:中醫課由什么老師來教呢?
方劍喬:目前課程主要是由科學老師來教。8月底,我們對這些老師進行了培訓,都是中醫藥大學教授去培訓的。
記者:相對中醫課,急救、性教育課是否更迫切呢?
方劍喬:個人認為,急救知識小學生不合適。因為太小了,遇到需要急救的時候心理素質不一定能對付得了,甚至可能帶來更多問題。可以等到一定年齡后再跟上。性教育不少學校已經有在實施了。可以穿插到不同的場合,形式上不一定要以課本的形式。
中醫算不算是“偽科學”
記者:不少家長對課本的否定,根源是不信任中醫,認為它是“偽科學”,你怎么看?
方劍喬:一些貶低中醫的人,自己真正研究過中醫了嗎?對一門學科是門外漢,卻跨行貶低,才是不具科學精神的。
中醫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從業人員參差不齊,也有一些江湖術士引發了一些問題,但不能貶低中醫幾千年下來的成果。為什么中醫能被186個國家所接受?我10月底要去捷克訪問,計劃在捷克成立浙江中醫中心,派中醫師過去短期工作。我校在葡萄牙舉辦的孔子學院就是講中醫的。你到日本藥店看看,會銷售幾百種中成藥,比中國的藥店還多。這些國家醫學夠發達了吧,為什么卻“迷信”中醫?
中醫比較深奧,主要看醫生,醫生的好壞對治病效果影響很大。而西醫是把人看作一個“機器”,零件壞了要換或者修,更標準一些。
所以,讓孩子們從小通過這本教材,了解中醫,還是很有必要的。
還有一位小朋友向我提出了犀利問題——有些老板不招相信中醫的人,因為他們覺得信中醫的人靠不住。(記者 鐘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