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要開始學中醫課。據《錢江晚報》12日報道,11日,記者從浙江省科學技術出版社獲悉,60萬冊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爐的首批10萬冊已在路上,不久將出現在課堂上。
此前,還沒有任何省份把中醫藥知識列入中小學地方必修課程。也就是說,浙江的小學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這一全國“首創”,引發了熱議。網上甚至出現了“中醫粉”和“西醫粉”的論戰。
《錢江晚報》記者采訪了杭州幾位家長,也是褒貶不一。
贊成的家長認為,中醫是百年國粹,能鼓勵孩子們養成“順應四時”的作息習慣、多做運動,是件好事。
也有家長持不同意見,認為中醫晦澀難懂,大人都搞不明白,小學生哪里能懂。與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課程。
“我們家長更關心實際作用,發這么多教材,最后能落實多少?放在馬上要‘小升初’的五年級,我認為這門課會被數學、語文老師擠掉。”市民汪先生向記者提出了另一種憂慮。
帶著這些疑問,錢報記者專訪了本書的主編、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教授,由他一解疑惑。
浙江省首創小學生學中醫課有何背景
記者:給小學生開中醫課,浙江是首創,這是什么背景下的舉措?
方劍喬:其實讓小學生學中醫知識這個提議很早就出現了。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里去。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
方劍喬介紹教材情況
回顧世界各民族的發展史,歐洲很多民族因為疾病、瘟疫就此滅族,而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續至今,中醫藥起了不小的作用。西醫到中國才100多年,過去都是中醫藥治病救人,這是中醫藥對民族的貢獻,我們應當對此自豪。
第二個背景是,國家對中醫非常重視,正大力推進。去年國務院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中醫藥的中小學讀本,其實全國都在弄,北京、上海都有,但明確成為教材的,浙江是第一家。浙江的速度和決心,和浙江對中醫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其實,習總書記很關心中醫,2015年2月參觀西安某社區醫院時表示“我們自己也喜歡看中醫”。
在他的講話中,也常常引用中醫詞匯,如“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上醫治國”等。
中醫的知識小學生看得懂嗎
記者:這本中醫課本是怎么設計的?小學生能看懂嗎?
方劍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36課時,基本每周一課,內容基本上涉及了中醫的每一個面,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我看過一些其他省市的中醫藥中小學讀本,有的寫得很深,文字為主,小學生看不懂。我們的課本不一樣,啟動編寫時明確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來寫的。在初稿出來后,我們先找了幾個語文老師來把關用詞(字)的深度,確保學生能讀懂。
另外,課程的內容都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做到知識點到位但不生澀,主要由歷史故事、人物和神話引出來,深入淺出,文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