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考慮】曾獲得獎金獎勵的某市2017年高考理科狀元尤陽(化名)說:“以我自己來說,家庭情況一般,這些年為了學習家庭投入了很多成本,高中期間各種輔導培訓花費就超過兩萬元。這份獎勵讓我感受到社會對努力勤奮向上這種精神的肯定。”但他也認為,如果企業為了吸引“眼球”用重獎制造“噱頭”,甚至帶有其他明確的商業目的,會使這份獎勵變了味道,作為受獎者他會拒絕。
“畢竟寒窗苦讀這么多年,我完全理解,既不反對也不眼紅。”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大一新生朱奇(化名)告訴記者,他中學所在地的縣教育局曾公布,考取清華北大會獎勵學生和教師組各4萬元。這曾經讓中學時代的他也感受到社會對勤奮讀書的認可。
獎勵應適度并積極引導
獎勵優秀學子無錯,企業重獎營銷亦無可厚非,但近年來各地重獎高分考生的舉措引發了一些不良影響,甚至有人為拿重獎成為不斷參加高考的“專業戶”。就此,專家學者認為,重金獎勵雖然看上去沒錯,但各類借“狀元”標簽進行的炒作和商業運作,對社會風氣及學子未來發展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社會重視教育不是壞事,但是獎勵的額度應適度,建議重榮譽獎勵,輕物質獎勵。”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碩豪說。
“不重視學習過程,只重獎高考狀元,可能會助長社會上唯分數論的風氣,有違素質教育理念。”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濤認為,這些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們價值觀還沒完全成熟,社會應該自覺抵制各類圍繞他們的炒作,關愛和保護這些優秀孩子的心理健康。
李碩豪建議,相比重獎一兩個高考狀元,更應該重視對當地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政府可以引導有愛心的企業對地區教育進行長期關注和幫助,探索更成熟的獎勵制度,形成捐資助學的良好風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建議學校及社會應更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在素質教育時代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不過分強調考高分;同時引導各方從基礎教育開始重視,實現地區間學校教育資源均衡化,讓城里和農村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記者 楊穩璽 張大川 朱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