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西省文科高考狀元金淼1天里獲得33萬元獎金,引發網絡熱議。每年高考成績公布以后,各地都會出現“送錢”甚至“送房”重金獎勵高分考生的現象,這些“重獎”資金都是來自于何方?背后各方又懷抱哪些目的?
各地多方重獎考生引熱議
就讀于江西省豐城中學的金淼,今年高考考了675分,成績位列江西省文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近日有媒體報道,廣東省豐城商會、李文綺扶貧獎學金、豐城中學校友基金會和豐城一餐飲公司,在同一天向金淼共發放超33萬元的獎金。
從有關金淼家庭的公開報道中可以看出,其家庭并不富裕。金淼的舅舅在采訪中也向記者表示,金淼的家庭一直比較貧困,此次社會獎勵將給其家庭生活帶來積極改善。而金淼本人表示,十分感謝各界的愛心資助,今后將在清華大學繼續努力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以優異成績回報家鄉。
該消息一經報道,旋即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認為是“好事一樁”,也有網友認為:“雖然俗了些,但也是很不錯的機制,30到50萬元對富家子弟來說不算什么,但一些寒門學子可以靠這個幫家里減輕負擔。”還有網友認為此舉既能激勵學生努力,又能幫助寒門學子改善家庭狀況,值得稱贊。
但也有網友認為過分的物質獎勵有失妥當:“歪風邪氣,不值得提倡……突如其來這么多錢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價值觀上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國內各地屢見企業、學校及組織機構對高分考生的重獎。今年廣西百色市平果縣,一所民辦中學分別獎勵兩名考上清華大學的考生各60萬元。2016年,廣東省恩平市一房地產公司獎勵市級高考理科狀元伍正濤一套“狀元房”。2014年,四川某企業拿出60萬元作為四川省高考狀元的巨額獎勵。
重金獎勵的背后
“送錢”甚至“送房”,重金獎勵考生的背后,捐助方、學校和學生都怎么看待這些“重獎”?
【學校的考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部某縣級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中考“掐尖”——即省會、市區的高中來縣城錄取優秀考生的做法日益突出,當地政府或企業機構為學子承諾重獎,也是為了留住“人才”的無奈之舉。他說:“有時候一兩個好學生就可以帶動幾個班級學風向好,縣里連年沒有考生考入名校,對縣城教育打擊甚大,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會認為學校教育能力不行。”
【企業的考慮】“我們是為了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廣西玉林市一企業老板朱海龍告訴記者,公司連續多年關注當地教育,每年資助數萬元參與對高分考生的獎勵,標準為一本學校學子1500元,二本1000元,清華、北大等名校1萬元。
“這些重獎不乏有善心企業家真心想做好事,但也要承認企業都是逐利的。”某公關公司品牌策劃專員龔軍告訴記者,現在企業進行支教、出資修建校舍、捐助貧困學生等捐資助學行為十分常見。此類行為一般由企業公共關系、品牌等部門共同策劃完成,可以為企業塑造品牌、提升在所在地群眾中的好感度等,同時更能吸引媒體關注,提高企業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