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志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近日,瑞典中央倫理審查委員會(CEPN)經獨立調查裁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隆施塔特(Oona L nnstedt)及其導師艾克洛夫(Peter Ekl v)“有失科學誠信”,《科學》雜志應撤回其發表于2016年6月3日的《環境中的微塑料顆粒富集會影響海鱸魚的生態》(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一文。
艾克洛夫(Peter Ekl v)和隆施塔特(Oona L nnstedt)。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于《科學》雜志
而《科學》雜志副主編薩格登(Andrew Sugden)表示,他們已經在準備撤稿聲明了。
實驗現場的“目擊證人”、Facebook上的“不在場證明”、論文發表后立馬失竊的原始數據和憑空多出來的燒杯和梭子魚——這場10個月的打假持久戰差點發展成了懸疑片。而所有的疑點,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隆施塔特到底有沒有完成論文描述中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