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準留學生數量的增長,給藝術留學機構帶來了生存的空間。ACG國際藝術教育、歐名藝術留學中心、AIP國際藝術計劃、斯芬克國際藝術教育、SIA國際藝術教育等大大小小、知名與不知名的藝術留學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大留學機構意識到藝術留學良好的市場前景,試圖分一杯羹。
然而縱觀形色各異的藝術留學機構,《留學》記者發現,雖然各類留學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名包含“藝術”二字,但主營業務都是美術,即便偶有音樂,其業務的重心也呈現一邊倒的特點,無一例外的傾向于美術大類別。在藝術留學市場上,原本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兩大專業,如今卻讓美術唱起了獨角戲,音樂留學的存在感低得不可思議。
一家既開設美術留學業務,又開設音樂留學業務的機構向《留學》記者透露:“藝術留學市場中真正設置音樂留學業務版塊的機構屈指可數,其中一部分聲稱包含音樂業務的機構以作品集業務外包給海外老師的形式進行操作。另一部分只幫助學生做簡單的音樂申請服務,即傳統意義的中介服務。由于音樂專業的特殊性,留學機構在申請環節不能準確把握具體細節,因此申請成功率較低。”
根據某知名藝術機構的數據統計,藝術留學市場,尤其是藝術留學教育培訓市場中,音樂專業所占比例較少,最多只能達到藝術留學市場份額的20%。導致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學生基數的差別。“首先,從人數上來講,音樂學生本就少于美術學生,學生基數是不能通過留學教育機構改變的,所以音樂留學的市場占比偏少毫不意外。”某藝術機構總裁表示,雖然音樂留學市場的地位不容樂觀,但多數藝術留學機構仍舊很看重音樂留學市場的發展潛力,從資源籌措、架接海外資源、設計工作模式、整合師資力量等方式入手,著重開發音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