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3%,增速排名全市首位;12項市對區評價主要經濟指標中,有10項指標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8項指標增速排名全市前三……今年一季度,集美區經濟形勢開局良好,地區生產總值、批發零售業銷售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項指標增速排名位居全市各區之首,順利實現“開門穩”“開門紅”,為奮戰“雙過半”、完成好全年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振奮精神加油干,凝心聚力促超越。接下來,集美區將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賀信重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鞏固高質量發展勢頭,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高技術企業“強拉動”
及時、精準施策,助力企業紓困減負增產
產業是經濟的支柱。一季度,集美區經濟呈現工業增長強勁、三產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力增強等特點。數據顯示,一季度集美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二、三產比例達45.3:54.6,經濟結構日趨合理;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三高”企業數達823家,同比凈增190家,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廈門市波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位于集美北部工業區的一家高新企業,近日,該公司生產的新冠抗原家用檢測試劑盒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成為目前我省唯一獲此“通行證”的生物醫藥企業。據了解,波生生物一季度產值迅猛增長,其生產的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已出口約7.5億人份,目前其產能已從600萬人份/天擴產到1000萬人份/天。為了助力企業壯大發展,此前,集美區掛鉤領導和工信局等部門多次到波生生物走訪調研,為企業擴大產能、開拓市場提供“一對一”服務保障。
出臺穩崗增產政策,緩解企業“用工難”;為企業開設核酸檢測專場,讓員工們“不出廠門”就能完成核酸采樣;政府掏腰包為員工投保,緩解員工的后顧之憂……集美真正把企業的需求“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全力服務企業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了減輕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助力企業紓困減負增產,本月,集美區在充分吸收企業意見建議基礎上,及時出臺“升級版”區級政策措施,“精準定向”緩解企業燃眉之急,助力企業追趕進度。
產業引導基金招來“金鳳凰”
“集美歡樂購”帶動批發零售業增長
一個多月前,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德邦科技成功過會科創板,該企業由集美產業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盛芯基金投資,其基金管理公司為專注新材料領域的易科匯資本。記者了解到,目前集美區產業引導基金培育上市企業已達16家,另有26家正在申報。
發揮基金優勢,賦能經濟發展。今年來,杏林灣基金聚集區規模繼續保持日均新增1億元注冊資本的“集美速度”,管理基金總規模超1282億元,其中一季度新增注冊資本114億元。在區產業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的推薦下,埃特曼半導體、勁博匯科技順利落戶集美,其中埃特曼半導體作為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外延片關鍵設備排行第三的服務商,估值高達9億多元。
一季度,集美區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同比增長90.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去年以來,集美區持續開展“集美歡樂購”活動,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吸引市民和游客在集美逛商場、享美食、游景區、買好車,力促消費市場“開門紅”,提振市場信心。據悉,新一期“集美歡樂購”將于五一小長假登場,繼續開展線上消費券發放、購車補貼等活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
增進民生福祉助力青年發展
推動人口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今年是廈門全面實施“跨島發展”戰略的第20個年頭。作為“跨島發展”戰略的先行者、受益者,集美區人口增長、城市化發展迅速。根據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集美區常住人口達到107.8萬人、第一次位居全市六區之首。優美的宜居環境和逐步完善的城市軟硬件,吸引越來越多人“用腳投票”、選擇集美。以“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己任,集美正在加快建設教育、醫療等城市配套,持之以恒增進民生福祉,努力把人口優勢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季度,集美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績單”:城鄉居民收入穩中向好,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排名全市第二、第一;穩就業成效顯著,截至3月底,全區在職37.3萬人,同比增長9%;民生投入持續加大,一季度民生支出同比增長8.1%,占財政支出比重超80%,較去年同期提高4.7個百分點;民生項目加快推進,苧溪高中、正本清源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擬于6月底試運營。
因應人口結構的新變化、新優勢,集美區提出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圍繞青年成長全周期,全方位構建有利于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生活、學習教育、健康成長的友好“生態系統”。為了更好地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推動人才就地轉化,上周,集美區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線上校招平臺正式啟動。該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為集美區企業和畢業生提供專業服務,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留在集美、建設集美。(廈門日報記者 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