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安溪縣官橋鎮五里埔王氏開基始祖允賢公,跟隨父親自同安石潯避亂遷入安溪,并在此繁衍生息。其后裔開枝散葉,遍布海內外。族人秉承祖訓,賢達輩出,文化底蘊厚重。近日,記者走進該鎮恒美村,探訪埔王家廟的歷史印記。
祖訓傳家賢達多
廳堂左側墻壁上鑲嵌著《祖訓十條》《宗規二十條》的石刻,數百年來,家廟祖訓宗規作為家族的信仰,世代傳承。祖訓十條:“孝父母,和兄弟,別夫婦,序長幼,睦宗親,嚴內外,訓子孫,勤職業,明義利,慎官守。”此外,廳堂中還留有先賢的楹聯,向后人傳遞并昭示良好的道德規范與為人之道,教育子孫后代常懷感恩與積善之心。
據介紹,自誠齋公兄弟三人開基五里埔之圣地以來,先祖中有許多人為鄉里做了很多的善事。老族譜記載:“十三世祖城壁公之子,名持論字符志,號仁齋。教書為業,志在行善,鄉中有寡母欠人債而遭官府,以自己的田貸賣而償還之,有家貧不能完親者,以自己的田貸賣而為之聘禮。”“霖娘公為人忠厚,居家布施恩澤鄉閭。咸頌。族有拘怨者,力為解免。又篤好書香,盡禮尊師,四子偕泮。”
而在乾隆丁丑版《安溪縣志》“烈女”篇中也有相關記載:“新溪里王城壁妻,廿四歲孀居,值海氛派重,傾產付夫弟輸將。茹苦食貧,奉姑彌謹,撫一子,教以詩書。卒年八十二。孫大璋,列邑庠。”
家廟門口大埕豎有文官標志的旗桿石,祠內廳堂兩側墻壁掛有“奉政大夫”“進士”“武魁”“選魁”等匾額,彰顯了王氏子孫曾經的輝煌。五里埔王氏歷代出過不少名人,賢達仕官:如十五世祖王克成清朝皇旌“奉政大夫”,高壽九十七齡,德高望重兼有清皇欽賜“柏臺褒旌”牌匾;第十世祖王應悌明萬歷歲選進士,歷任詔安訓導、儋州教授,瓊州府教授,后升瓊州知縣;原保留舊牌匾王春城明經,清同治壬戌王元標武魁,清光緒王龍飛歲貢第一名,還有揚善積德在臺灣救萬人命又不留名的十三世祖王獻文等。改革開放以來,更是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棟梁之材,專家、教授、博士、清華大學生等不在少數。
古話說“地靈人杰”,這里的王氏一脈600多年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探索其中奧秘,主要還是歸功于這個家族自身良好的祖訓宗規的傳承。據王秉衡介紹,不少王氏宗親事業有成后不忘奉獻,他們紛紛慷慨解囊,為家鄉的各項事業捐資。尤其讓人感動的是,村里還沿用古例,設立“助學”基金,凡高考成績在本科線以上的學生入學就讀,都可以得到這筆基金的獎勵。每年家廟舉行春祭、冬祭活動,通過祭拜祖先、念祭文,來重溫祖訓宗規。旅居海外、客居他鄉的游子也經常扶老攜幼回來省親謁祖,對于祖先的殷殷期盼銘記在心,這是他們感情的紐帶和精神的故鄉。
石潯培根流澤遠
“前拱三峰為筆架,后依駟馬作屏障。”在該村恒美小學附近,一座富有閩南建筑特色的大宗祠映入眼簾。埔王家廟,坐西北向東南,后承駟馬山龍脈,左邊遠處鐵峰山屹立,右邊彌勒山相照。家廟前有一半月池,明堂開闊,山環水繞,毓秀鐘靈。
據村中70歲老者王秉衡介紹,家廟俗稱“七星伴月”。相傳建祖祠時,發現形似官帽、奏板、官印、朱筆等的石頭,預示家族人才輩出。家廟占地6000平方米,實際建筑面積480平方米。2006年被列為縣重點祖祠文物保護單位。
埔王家廟大廳堂上正中高懸“開閩第一”牌匾,大門對聯“南閩開大業,江左傳高風”。江左,古地區名,古人稱長江東為江左,稱長江西為江右。江左世代是王審知的先祖世系。對聯告訴我們五里埔王氏的歷史源遠流長。
埔王家廟始建于明朝天順年間,因年代久遠,幾曾坍塌,屢次修繕,現存建筑乃2011年就原家廟舊址、按舊風貌重建的。古祠重光,雄偉壯觀。屋頂懸山屋脊燕尾高翹,大廳屋架三通五斗,木瓜彎塑、犁舌拱,花邊貼角,精雕細琢,規制恢弘。大門兩邊清龍盤抱石柱,栩栩如生。
據傳元末,王審知的十六世孫、原籍同安石潯的王廷臣與安溪龍興里吳家為友。為避兵亂,其子王允賢隨母黃氏到吳家居住,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在安溪立戶。黃氏為紀念祖籍地,把居住地稱為“石潯”,追認王廷臣為始祖。“石潯”即今安溪官橋新春村溪兜附近,宋時屬龍興里。埔王五世祖敬齋、誠齋、肇齋兄弟三人,于明永樂己丑年(公元1409年)先后到五里埔開拓創業,成為五里埔開基祖,奠定了五里埔王氏宗基,迄今已600余載。
“五里埔王興三社,家廟一脈衍九洲。”六百多年來,王氏后裔開枝散葉,遍布海內外。據王秉衡介紹,五里埔現分為三個村,即恒美村、草坂村、洪塘村,均為王允賢之裔。現三村人口共6000余人。分支外地的有:本鎮新春村溪兜、虎邱鎮少卿角苑、蓬萊鎮林埔格,寧德霞浦、福鼎及浙江的蒼南、平陽,臺灣的臺中沙鹿、臺北,香港、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在外人口遠遠超過本地,有5萬多人。(記者 賴小玲 通訊員 洪金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