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城市的最初,都是從一條街道開始。
城市肇始,人們在街道的兩邊安居、生活,街道在日子里慢慢由短變長,由窄變寬,熱鬧也好,蕭條也罷,在人來人往中,在時間的沖刷下,街道,就變成了老街。
在地圖中,老街就像一顆樹木的主干,在漫長的光陰中,漸漸地延伸出分叉的枝丫,即使多到枝繁葉茂時,每一片葉子的萌芽、掉落,還是會被記進樹木的年輪中。所以,哪怕世事變幻、白云蒼狗,城市面目已經全非,那前世今生的點點滴滴,依然可以在老街中撿拾到。
漳州文廟
石牌坊
閑適的老街
漳州的最初,也是從一條老街開始。
確切地說,是一片老街區,包括了香港路、臺灣路、修文路、芳華橫路等交叉縱橫的一片區域。不知年代伽藍廟、宋代的府學、明朝的牌坊,清朝的老店,民國的騎樓,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最精華、最厚重的建筑都聚集在這片不大的地盤里。
從中山公園往南走,拐進芳華橫路,就算進入古城的地盤。這里是漳州人俗稱的府埕,所謂府埕就是府衙前的廣場。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五座閩南特色的古厝、大厝,就聳立在府埕里。院落里小巷曲折,彎彎曲曲中,那紅磚厝、燕尾脊、紅地磚、翠綠欄桿以及用魚鱗片貼就的窗戶,這些極具歷史符號的畫面不斷在眼前閃回,人行其間,仿佛穿越回民國。是的,你沒有看錯,那兩座相向而立的典型南洋風格的兩層洋樓,正是民國時代的建筑,那是當年陳炯明在漳州時的作品,專門用來接待來賓。如今,騎樓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乏像我這樣的路人,穿行其間,在鐵觀音的茶香里、在麻將的嘩嘩聲中、以及那愜意地往竹椅里一倒的唧唧聲,我聽到了兩個字:閑適。
是的,閑適,這也是漳州這個城市的性格。地處九龍江下游的漳州,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到“插根扁擔都能發芽”,重農的傳統,讓漳州人的性格里卻明顯多了平和閑適。
這種閑適,曾經有一個漳州人在書中寫過,他認為這樣的城市是很適合做精神浮游的。這個漳州人就是林語堂,喝著九龍江水長大的他,一直倡導著閑適,他在《生活的藝術》中說,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事實上,在漳州的老街區,他提倡的閑適,我們在每條路,每個巷子都找到。
香港路的騎樓下,我們可以隨意走進一戶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也能到小巷口樓頂上的伽藍廟里逛一逛,初到貴地,打個招呼也是應該的;明代立的石牌坊,已經聳立了幾百年,人生需要勵志的時候,倒也不妨45度角仰望一下雙門頂的輝煌;文廟里的國學堂中,傳來的是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
漳州古街還是一條商業街,柴米油鹽醬醋茶,百姓生活里的必需品,在這條街上都可以尋覓到。如今,天益壽藥店的米糊,現在的孩子還是吃的;街頭轉角處的炸五香,還是那么的誘人;府埕的鹵面,味道還是一樣的美好;而人人都喜愛的水仙花,每年的春節一樣開出芳香的花……
這是生活,也是閑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