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收藏熱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周圍的朋友,甭管有錢沒錢,也不管懂不懂,幾乎都有收藏的愛好。有的收藏字畫,有的收藏古董,還有的收藏家具,更有收藏鼻煙壺、自行車、手表的。我見到的還有一位達人,專門收藏毛主席紀念章,他家里估計能有上萬枚,讓人看得目瞪口呆。前幾年,我喜歡收藏火柴盒,只要到外地出差,賓館里提供的免費火柴我是一定要帶回家的。十幾年下來,總有一百多種,沒事拿出來看看,倒也覺得滿有樂趣。想來這是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少年時家境貧寒,人口極少流動,買不到更多的火柴,在跟小孩們玩摔火柴皮時苦于沒有“大牌”相壓有關。所謂大牌,就是圖案新穎的,只要別人沒見過,你就可以無限說你的火柴皮的數字有多大,從五萬八萬可以夸張地說到五十億一百億。》》2018年故宮鐘表館遷居延禧宮
像到故宮排長隊奔跑看《清明上河圖》的人,在收藏熱的時代不是個別現象,我挺佩服電視臺的播音員,他們把這樣的觀眾統稱為“故宮跑”,聽起來既形象又生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中國美術館曾舉辦過一次人體油畫展,當時可以說萬人空巷,我記得鐵凝在一篇散文里就曾記錄過當時的場面。我比鐵凝小十歲,雖然沒有親眼看到美術館的“美術館跑”,但親眼看到過更多的“白菜跑”“食鹽跑”“醬油跑”“出國跑”“少林寺跑”“郵票跑”“練攤兒跑”“拆遷跑”。想來人們為什么跑,一個是物質的貧乏,一個是思想的貧乏,還有是精神長期的被壓抑。但這些只是正常的解釋,通過多次的“奔跑”,如同我們過去所經歷過的各種“運動”后,我發現在這個特殊的人群里,有更多的是盲從者,是起哄型,是有便宜不占白不占者。就說這到故宮看畫的人群,有多少人懂得這《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呢?如果我用百分之十來估算,肯定會被那百分之九十罵死的。
對于收藏的目的與樂趣,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據報載,徐才厚在高位任上時就喜歡“收藏”,為了使藏得的寶物是真的,他還專門雇人請專家進行鑒定。為什么要是真的呢?因為真的能有價值,能有升值的空間。毫無疑問,真是收藏的第一要素,離開了真,任何的藏品都會黯然失色。這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幾乎在很長時間也是接受這個共識的。但最近一段時間,我改變了我的態度。》》故宮墻皮被風吹落
我以為,收藏的物品求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譬如這幅《清明上河圖》,國人基本都知道它是北宋時期的畫品,它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們在許多的書籍中都見過這幅圖的樣子,至于能否見到真跡,不一定心情多么澎湃多么激動多么胡思亂想。我有時想,你若喜歡這幅畫,不妨買一幅高仿作品,放在室內,沒事就抬眼端詳欣賞,不是很好的選擇嗎?由此,我還想到文學創作,當下有許多作家很是熱衷文史類散文寫作,他們往往就一段歷史、某個人物,查找大量的資料,以求真實地回到過去。對于這類散文,作為對文史方面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顯然是能夠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然而,就散文本身而言,我覺得就費力不討好了。道理很簡單,文學不承擔歷史的真實,它的意義在于通過不確定到確定,最終還要回到不確定。就是說,散文最終給讀者留下的不是事物的真,而是事物的意,是思考,是想象。如果這個作品最終是個確定的結尾,那這個作品的文學意蘊就會大打折扣。同樣,當我們面對《清明上河圖》時,如果過分強調這幅畫的真與假,我覺得這畫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故宮跑”,井噴的文化激情如何從容安放
我寫完這篇文章,就準備到北京的琉璃廠,到那里的畫店、書店去購買《清明上河圖》的高仿制品。我相信,當我把這高仿作品,送給美術老師給學生講課、送美術愛好者欣賞使用,他們一定會喜歡的。我絕不相信,有人會將這高仿作品從窗戶扔到垃圾桶里的。在此,我也想建議某些國家收藏機構,在安全和科技保護完備的情況下,不妨將一些國寶常態化呈現給觀眾,免得男女老少大清早五點就去故宮排隊玩“故宮跑”。說白了,“故宮跑”,對身體也許有益,對提高自己的美術欣賞水平不一定有多少幫助。充其量,也就是在他年某個日子對人吹吹牛說,某年某月我在故宮看過《清明上河圖》。問題是,你看過了又能怎樣,難道看過你就高人一等啦?故宮里的皇上比誰不高,最終不也是像常人一樣永遠地睡去嗎?還是聽我一句,讓生活慢半拍,拿點時間讀點書更好。(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