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為航班延誤高發季,購買延誤險可為出行增添保障 記者 何奔 攝
國內航班準點率欠佳,乘客出發前購買航班延誤險成為家常便飯。不過,廣州市民王小姐日前向羊城晚報報料稱,近期她在購買延誤險前,發現各航空相關服務平臺顯示的航班準點率五花八門,同一航班卻相去甚遠。記者查閱發現,不同軟件平臺航班準點率數據確實不同,差距大的達70%。
有航空信息服務平臺表示,旅客購買航班延誤險時,或可考慮對照端口準點率信息標準及提供延誤險公司的保險標準。另有保險公司在回復本報時說,延誤險費率不會因為某個航班的延誤率較高而漲價。
同一航班兩個平臺準點率相差75%
接到報料后,記者分別選取了飛常準、微信公號延誤險、微信錢包、攜程和去哪兒的客戶端進行搜索,發現不同軟件所提供的數據大相徑庭,同樣一趟航班,A提供的準點率是19.35%,B提供的卻是71%,C提供的竟高達95%!
記者隨后又選取某日所有廣州飛上海的航班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客戶端提供的信息中,飛常準的數據明顯較低,接近80個航班的準點率平均為36.15%;微信公號延誤險是51.46%;微信錢包的相關數據最高,其所能提供的50多個航班的數據平均高達83.82%。綜合來看,微信公號延誤險比飛常準的數據要高15個百分點左右。
據了解,與微信公號延誤險和微信錢包相比,其準點率每天都會更新。記者看到某日的兩個航班起飛之后,飛常準的準點率分別下調為16.13%、25.81%。而在延誤險和微信錢包上,數據還是舊的。
數據“打架”,讓乘客購買延誤險時無所適從。記者了解到,飛常準的準點率是通過計算過去一段時間內準點航班在航班總量中的比例而得出;微信公眾號延誤險的準點率由“航旅縱橫”提供,“航旅縱橫”是央企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移動服務產品,其產品也具備權威性;而微信錢包的準點率則由同程旅游提供。
購買延誤險需了解統計依據與賠償標準
為了厘清航空準點率的數據統計來源,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幾家服務平臺背后的公司。飛常準“飛友科技”表示,飛常準客戶端的準點率采取周期為一個月,會及時更新;攜程表示,他們的數據來自飛常準,但大約每周才更新一次;去哪兒網回復稱,該網站結合民航的航班動態歷史數據,以及網站自身航班準點大數據,最后生成航班準點率。
那么乘客應依據哪個數據購買延誤險呢?據飛常準平臺的工作人員介紹,乘客需了解軟件平臺準點率的數據統計標準,并與保險公司的延誤險標準進行對照。比如有保險公司的延誤險只賠延誤三小時以上,有的則不然。舉例來說,去哪兒網推出的延誤險是為航班延誤2.5小時的航班賠償300元。
記者獲悉,同一家保險公司的延誤險產品價格不會因航班準點率而有所變動。一家大型財險公司的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延誤險費率的制定是綜合考量后的精算結果,數據涵蓋了所有航班的延誤情況,不會因某個航班的延誤率較高而漲價。”(記者程行歡、馬化展,實習生陳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