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恰逢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七夕節。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逐漸升溫,加之電子商務推動,七夕節受到越來越多青年男女關注,并被冠以“中國情人節”的雅號。
民俗專家提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七夕其實更接近“女兒節”,所謂“中國情人節”,是當下商家參照西方情人節的“附會”與“發揮”,與其原先涵義相去甚遠。
“在傳統社會,女子在七夕這一天‘乞美’‘乞巧’‘乞子’,反映了她們對容貌美麗、心靈手巧、生兒育女的渴望。甚至連七夕節活動主要場所,都是安排在相對私密的庭院中。”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說。
據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長茂介紹,在作為七夕文化重要來源的織女牛郎傳說中,織女突破阻攔下嫁牛郎,成為大膽追求愛情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她與牛郎的關系是夫妻而非情人,并育有一對子女。兩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符合中國傳統價值觀特別是家庭觀念,這也正是七夕文化歷經數千年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曾一度沉寂的七夕被“激活”,并呈現“情人節化”的趨勢。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講師陳家建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除了商家推動外,與80、90后一代都市青年普遍存在的“婚戀難”直接相關。特別是在大城市,由于異地就業的青年比例較高,上述現象尤其明顯。七夕節因傳說中的“鵲橋會”等情節,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新內涵。
“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七夕節的內涵也會隨時代變遷,其中那些符合中國優良傳統、契合時代精神的內容,例如織女、牛郎對愛情的堅守、對家庭的擔當,還將不斷傳承、歷久彌新,成為中國人善良風俗、倫理的一部分。”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青年學者高艷芳說。(記者 龐書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