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現象調查:不容忽視的責任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使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長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但是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規則的意識尚未充分建立,經常由于沖動受到各種傷害。學校、家庭、社會,應如何共同努力、構建呵護孩子成長的安全網?
在一段網絡曝光的視頻中,三名少年群毆六年級男生小東的情景叫人唏噓憤慨。腳踢、毆打、磚砸,被打者昏倒在地,施暴者仍不收手。這些未年人暴力相向的程度,讓成年人都難以置信。
施暴者:“我去,打傻了。爽不爽,來!”
被打者小東的母親:“這個村我們肯定不待了。我們外地人能到哪,肯定都和這差不多。”
十四歲的常某是施暴者之一。他的父母也是外來務工人員,他母親向記者說,“網上有打人視頻的時候,他自己去自首了,也沒和大人說。”
記者:“他還想上學嗎?”
常某母親:“想上,輟學十多天就想上學。”
其實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暴者,未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受害者。北京西城區檢察院檢察官趙潁說,事情一旦踏出這一步,就成為“涉罪”未成年人,他的學業肯定中止了。有可能輕則取保候審待在家里,基本上處理完后一年也過去了。他就只能留級或者轉校,重一點情況就一直待在看守所。
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而這些案件的緣由可能僅僅是因為一些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