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孫仁墓呈“鳳”字形
宋代道場遺址猶存
“孫厚齋,名士藻,號厚齋,張坂鎮崧山村大坪人,貢生出身。清嘉慶時,因孫子孫珩(蘭陔)貴,被誥贈謚號奉政大夫。”孫銘陽指著崧山村官湖林場棋盤頭的一處古大墓說道。該墓建于清代,系孫厚齋夫妻合葬墓。墓坐東北朝西南,呈“鳳”字形,墓碑上刻有“皇清 歲進士 奉政大夫 厚齋孫公暨元配張太宜人塋”,墓前平臺左右兩側分列8對旗桿石夾板及望柱1對,望柱間距約30米。不幸的是,墓室已被盜掘,墓案也已丟失。離西側望柱10米處有神道碑一通,保存尚好。
孫嶐進士第建于1736年,距今已有280年歷史,位于大坪西花園外。進士第為五開間三落,空斗木結構,簡瓦屋面,建筑面積約450平方米,第三落內有兩層的小姐樓,保存尚好。前面鋪筑石埕,東進隔一小巷,并列著一座五開間二進古大厝,為孫嶐出生、生活、成長的地方。前面也鋪石埕。兩石埕現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科舉旗桿石夾板6對,進士第雖在抗日戰爭期間有過局部重修,但現無人居住,屋蓋破損嚴重,亟待維修。
孫蘭陔(孫嶐曾孫)進士第位于大坪西花園內,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約200余年,由圍墻、石埕、兩列并排大厝和書齋等組成,規模宏大。進士第坐南朝北,三進五開間帶護厝,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因年久失修,屋面已倒塌過半。因歷史原因,目前僅余主體建筑和“尋樂堂”書齋墻體。孫文圻(孫蘭陔之子)故居位于大坪東花園,建于清咸豐年間,距今160年左右。故居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有東護厝,現尚有后代居住。
清代的孫煊墓前有數對旗桿石夾板
大坪東西花園尚存。19世紀初期,孫蘭陔先建西園,19世紀中期,其子文圻在同一山巔建立東園。每園面積3000余平方米,兩園并肩,坐北朝南,前墻俱用長條石沿直線豎成疏柵狀,余墻則皆用塊石所壘成,后墻均呈半圓弧,左右四墻各作直線,兩園前部俱為居屋,各建三進雙護厝大廈一套,屋后及兩邊余地悉寬大,都用以建書齋“詁經精室”及園林。由于歷史原因,西花園破壞比較嚴重,東花園保存則較為完善,現四周圍墻完好無損。
孫易彬故居是其祖父、旅菲華僑孫柿于1910年建造的。故居系“五間張”大厝帶石埕,坐北朝南,由凹斗門、下廳、天井、大廳、東西小廳和后廂組成,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間。硬山式屋頂,抬梁穿斗結構。于2007年被列入泉州政協委員會編制的《泉州名人故居》一書中;2012年7月被列入臺商投資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
孫厚齋夫妻合葬墓往南500米是宋代道場遺址,2012年被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據介紹,古道場遺跡面積為1500平方米,正好面對山巒連綿的低落處,山外即為獺窟海。丘頂現存錐形祭壇3座(為圓形塊石角壘筑而成的石塔,底部直徑3.32米,頂徑2.2米,殘高2.4米)。另有遺跡7處,遺跡東南邊有一石碑,正面豎刻“天宮賜福”,背面上端橫刻“無亨利貞”,中部八卦圖案,下端豎刻“神卦驅煞降禎祥”,均為楷書。西南面有分段石刻八卦,現只存5段及一須彌座。從遺存的內容來看,這處遺址應是古代道教的露天道場,年代大概是宋代。傳說,早年山巔四周遍布蒼松怪柏,陣陣松濤與山南泉州灣的海潮唱和,猶如千軍出營、萬馬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