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斯樓已有641歲,現存夯土墻為明洪武五年建造。
B 聚斯樓 最古老土樓
后人3萬多 樓中不住人
沿著崎嶇、狹窄的山間公路,在安溪的大山深處——西坪鎮赤石村,記者找到泉州最古老的土樓: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聚斯樓,它今年已有641歲。
聚斯樓為全土木結構,坐北朝南,整體建筑由主體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須護翼組成,總占地面積約為9048平方米。主體建筑呈方形,共有三層72間房。土樓外墻為生質夯土,土墻內為回形三層建筑,穿斗式木構架,屋面為單檐歇山頂。現存夯土墻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內木構架經多次維修,還保留有清中期的風格。
據赤石村村民林孝沃稱,建樓的是他們的祖先林公孫——一名做茶葉生意的商人,當初的建設目的主要是防土匪和野獸。在2011年以前,這座土樓里一直有林氏子孫居住,解放后一度是村里的集體住所。2009年,聚斯樓被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聚斯樓里常年沒人居住,站在院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寒氣。從下往上望去,土樓的樓梯、木結構門窗都有不同程度的腐壞。林孝沃說,由于缺少維修費用,土樓不但難以開發保護,如今連最基本的防火都存在很大隱患。之所以讓之前的5戶常住居民搬出,也是為了消防安全的考慮。但據有關文物專家向記者透露,木結構房屋的居民搬出后,由于通風受影響等原因,只會加速房屋的衰敗。
林孝沃說,從這座土樓里走出的林氏后代,住在赤石村的還有1000多人,但大部分都已移居臺灣,“在臺灣的族人有3萬多人,主要在臺北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