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民警 24
楊福強,26歲,漳州人,警齡2年,泉州市公安局鯉城分局刑偵大隊民警
楊福強在專心致志地甄別提取的證據資料
閩南網11月24日訊 說起警察,你會想到沖鋒陷陣的特警?在車水馬龍中忙碌的交警?還是意氣風發的巡警?在警察隊伍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與犯罪分子正面殊死搏斗的轟轟烈烈,卻總是在幕后,為了鎖定犯罪嫌疑人的違法犯罪證據,默默無聞地付出著。這,就是刑事技術警察。楊福強,便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一米八五的個頭,喜歡打籃球,也會被同事開玩笑地叫為“小強”。自2014年7月從中國刑警學院痕跡檢驗專業畢業后,楊福強被分配到鯉城公安分局刑偵大隊刑事技術室工作。工作伊始,楊福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場勘查的工作中,同其他老民警一樣,冒嚴寒、戰酷暑,在各類犯罪現場采集手印、工痕、DNA采集等,并進行細致比對。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他完成了從一名懵懂學子向一名成熟技術員的蛻變,屢破要案。
毫厘之間
尋找比對的完美契合點
“做現場勘查工作,最重要的是態度,要負起責任,對得起良心。”說起自己的工作,楊福強說,作為一種技術工作,如果在現場勘查盡力了,往往可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為破案提供關鍵證據。
在影視劇中,指紋比對就是將采集到的現場指紋圖譜,掃描到電腦,由電腦系統進行比對,看似簡單。然而,楊福強的實際工作卻是:將采集到的指紋,掃描到電腦,首次篩選出來的眾多結果,在專業知識的支撐下,用肉眼進行長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甄別,視野呈現的是指紋圖譜的黑色紋線和空白的“黑白世界”,整個過程枯燥、孤寂、單調。
“計算機并無法精確到百分百,指紋比對主要還是靠肉眼識別。”為盡快鎖定證據,楊福強總是利用工作間隙和下班休息時間,在電腦前默默進行指紋比對。由于現場提取到的痕跡質量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楊福強克服一個個困難,反復地編輯、比對。越到后面,相似的特征點需要放大后細細找尋,才能在黑白之中發現毫厘之差。
時間長了,楊福強的視覺會陷入“黑白世界”中出不來,滿眼滿腦子都是白色中嵌著的黑色指紋線,眼睛會流淚,頸椎也會酸痛,可一旦通過自己的工作,讓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時,楊福強的內心便充滿了喜悅,疲倦勞累和枯燥孤寂此時也悄然離去了。
認真細致
獲得入室盜竊案關鍵線索
雖然畢業于公安系統的最高院校,還是痕跡檢驗的高材生,但還是有人會擔心新警不能干好刑事技術工作。每當這時,楊福強總說:“年輕人雖然比較缺乏經驗,但是在對現場痕跡物證的發現和提取,對犯罪嫌疑人作案過程的分析,我們一樣不懼危險,我會更仔細、更細心!”
今年5月27日下午5點多,鯉城區某高檔小區內的住戶黃先生報案稱,其房間內的保險柜被撬壞,總價值20余萬元的金銀珠寶被盜。接報后,鯉城公安分局領導高度重視,并指派楊福強和同事趕赴現場,開展勘查和調查訪問工作。由于案發時間難以確定,楊福強只能扎根現場,搜尋著房間內每一處可疑之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剛開始,楊福強并未在現場查到任何有效信息。不過,他并沒有放棄,而是第二次、第三次勘察現場,盡力找尋現場每一個角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現場一間隱蔽在門后的衣帽間內,發現了的一個遺留下的包裝袋,并成功從上面提取到了犯罪分子遺留在現場的痕跡。
同時,他還通過細致的工作鎖定了案發時間段。細致入微的勘查工作確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有犯罪前科的歐某某。
最終,江南派出所辦案民警很快抓獲再次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歐某某,成功破獲3起高檔小區被入室盜竊案件。(海都記者 蘇桐軒 黃謹 通訊員 王盼陽 鄭世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