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豐澤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圍繞著“抓改革、破難題,補短板、強弱項,優服務、惠民生”的主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強化政策保障,深化人事改革,改進小區衛生服務等方面大膽改革創新,著力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增強人民群眾對醫改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體制創新
對接優質高效的服務需求
2018年伊始,一項有關醫療衛生人事制度的改革在豐澤區正式實施。豐澤區在所有公立醫院實行正副院長聘任制,每屆聘任期限五年,試用期一年。配套實行公立醫院院長目標年薪制、目標管理責任制等。在體現公立醫院院長的價值的同時,保證院長能夠切實地代表政府管理好醫院,正確辦醫方向,節約醫療成本,提高運行效率。
除了公立醫院院長目標年薪制,豐澤區制定出臺的《深化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試行)》等“1+5”區級醫改系列配套文件中,圍繞醫改重難點問題,創新深化基層人事、編制、職稱管理、薪酬制度改革新舉措,推動區醫管委進入實質性運作。還打破了公立醫院人員身份限制,實行按床位數核定人員總數控制和專技崗位職數全院統籌、動態管理,促使了在編人員與編外人事代理人員同工同酬同待遇。目前,已核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控制總數525個,核定正骨醫院人員控制總數700個、專技崗位職數630個,率先在全市實行核定人員規模總數控制下的人事代理制度。
在醫保、藥品改革方面,泉州市醫保基金管理中心豐澤管理部掛牌成立,泉州市醫療保障管理局駐泉州市正骨醫院醫保服務站設立并運行。嚴格執行藥品聯合限價陽光采購有關規定,推行220個病種在全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含小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病種付費。開展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累計發放醫療救助金153.2萬元,救助困難對象3206人次,實現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提高豐澤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
分級診療
群眾的“獲得感”更強了
如何引導醫療資源下沉,讓醫療衛生工作的重心走入基層,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提高群眾的就醫體驗呢?豐澤區通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養結合服務試點等醫改重點工作,促進“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推進了醫改惠民的實效。
豐澤區制定出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施方案,以確診“兩病”(高血壓、糖尿病)為突破口,實行“1+2+N”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以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啟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APP軟件,開設家簽VIP工作室(健康小屋),為慢性病簽約對象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家庭醫生線上簽約、線下服務的模式。目前,累計完成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簽約17.34萬人,簽約率30.37%。“我這病都得平時調養,現在有了家庭醫生,通過手機就能對我的病情進行日常監管,大醫院怎么提供得了這樣細致貼心的服務呢?”對此,有十幾年糖尿病的蔡阿婆滿意地說道。
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基礎上,豐澤區還制定印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方案》,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分批設立社區醫養結合老年保健服務站。全區現已建成14個社區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服務站、1個集中養老醫養結合服務站。在城東街道莊任社區,社區就與城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接,每周固定組織醫生進社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老人免費測量血壓、血糖,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
為讓群眾享受更好的醫療資源,豐澤區的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分別與區域內3家上級醫院建立以技術幫扶為主的松散型醫聯體互聯互動機制,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2017年,上級醫生累計下基層坐診1800多人次,提供“雙向轉診”325人次;8個社區中心門急診46.42萬人次,比增17.5%;4個實行“一拖二”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收入首次全部突破1000萬元,“小病在社區”醫院和患者雙贏的就醫格局逐漸形成。(鄭玲玲 豐澤區衛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