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560.56億元,提高至2019年938.94億元,2020年突破千億大關,安溪位列全國工業百強縣第83位,躋身全市第一方陣,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發揮生力軍和增量骨干作用。”隨著2020年落幕定格,安溪縣工業經濟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邁進千億門檻的背后,是安溪縣工業在重大項目、新興產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等各個領域,不斷強化投資建設取得的成效。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激發傳統產業活力,撬動新興產業動能,從“筑巢引鳳”到“為鳳筑巢”,再到“育好林、鳳成群”,聚焦聚力安溪高質量發展。
雙輪驅動 新舊產業齊發力
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忙碌;發貨區域車輛列隊,人來人往……走進凱鷹電源電器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企業正開足馬力抓訂單、拓銷路、忙生產。“去年1-11月企業產值達3.93億元,同比增長18.73%。7月份銷售創下歷史新高。”說到2020年的發展,該公司執行董事黃鐘雄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
電源電器節節攀升,家居工藝、建材冶煉等產業也不甘人后。山藤竹木、鐵線鋼板,脫胎換骨飛入千家萬戶。作為安溪縣第二大富民產業的家居工藝業,2020年產業產值也高達200億元,產業規模居全國同行業首位,3家企業列入省級龍頭企業名單,2個項目被確定為省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項目……“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安溪縣產業發展“脊梁”不斷壯實。
與此同時,安溪縣深耕新興產業,積極搶占新材料、新技術產業高地,壯大光電、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鏈條;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省、市龍頭企業和高成長新興企業……這些新興產業已成為安溪縣經濟增長“倍增器”、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去年12月,繼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正式落戶后,海西唯一的商業遙感衛星站、全球商業遙感衛星福建站也花落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在兩家國家級項目吸引下,華齡和平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中科星云空間信息研究院等13家企業(高校)簽約入駐,“數字經濟”產業高地在茶鄉安溪迅速崛起。
這是安溪縣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的縮影。園區是產業發展的“擎天柱”。安溪縣堅持下好“一盤棋”,園區規劃藍圖豐滿而清晰:打造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成為全省產業鏈完整的“安溪光谷”,推進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一中心、三鏈條”建設,優化湖里園、思明園南方食品園、衛浴新城、弘橋智谷電商園等現代專業園區建設……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強化“一區九園”聯動,強鏈補鏈,方能收獲滿園春色。
強力招商 營商環境大優化
去年3月,總投資15億元的中影星光(安溪)電影小鎮項目,成功實現“云簽約”;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一個月內,安溪縣通過集中“云簽約”活動,屏對屏簽下了10個項目,總投資超48億元;5月份,縣長吳毓舟帶領招商考察團赴上海、浙江、江西等地考察招商、對接洽談;第三季度,重大項目開竣工集結號不斷吹響,17個項目開竣工,總投資23.9228億元……
這是安溪縣不斷“走出去、引進來”,擴大“朋友圈”的縮影。而這背后,也正是安溪縣響應號召,不折不扣扎實推進,確保國家、省、市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在茶鄉落地生根,切實為實體經濟減負,釋放工業經濟發展新動能。
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積極探索“云招商”“線上招商”“云端互動”等形式,出臺各類“花式補貼”政策,確保招商營商不“斷鏈”;先后出臺“安三條”“安七條”及促進工業經濟增產增效、穩外資穩外貿、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深入開展“政策敲門”行動,累計兌現各類扶企資金1.88億元、減免稅費2.97億元。
與此同時,安溪縣縣進一步精簡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多設“路標”、少設“路障”,促進企業開辦審批服務提速增效,相關部門梳理涉及企業開辦流程的審批和服務“痛點”“堵點”,整合精簡申請材料,優化簡化流程,在全省縣區級率先開辦“一窗通辦”服務,實現企業從“跑多趟”到“最多跑一趟”。
據不完全統計,“一窗通辦”服務新模式,可以讓辦事群眾少跑8次窗口,少提交20份材料,辦理時間壓縮到只有4個工作日,其中企業設立登記和公章刻制環節壓縮至2個工作日,初次申請發票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申請單位參保及職工參保壓縮至1個工作日,打造企業開辦的安溪新速度。
產業要發展,更要人才資源的支撐。近年來,安溪縣廣發“英雄帖”,開展人才“港灣計劃”“溪引行動”,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以產引才、以才促產,推動人才向產業、企業、重大項目集聚,讓產業與人才“比翼雙飛”;同時,建優用活人才大廈和人才之家,精準落實教育、住房、醫療保障等激勵機制,引才聚智,讓人才建設早開花、結碩果。
摁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茶鄉工業經濟駛入快車道。在新的時期,安溪縣將深度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形成7個百億產業集群,4家納稅超億元、30家納稅超千萬元工業企業,綜合實力百強縣晉升至第50位左右。(記者林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