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那單純的美麗曾經,是“80后”的集體記憶,在張曼的堅守下發出共鳴N本報記者蘇禹成筆友,多么溫馨的名稱。在上世紀90年代,網絡尚不發達的日子,一封封書信,承載著淳樸而真摯的友情。某班某學號收、稚嫩的筆名、經典的問候“展信佳”……一幕幕,在塵封已久的腦海深處一一浮現。單純的學生生涯,久久的期盼,一句微不足道的鼓勵話語,都能溫暖我們的心。這段美麗的曾經,其實是“80后”的集體記憶。
在張曼的執著尋找下(詳見本報昨日A17版),這些早已被網絡時代遠遠拋卻的記憶,發出了強烈共鳴,也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于是有了這一篇《那些年,我們交過的筆友》。
【講述】
多年筆友仍聯系,聊得來卻不見面
講述者:壞蛋の藍,漳州小魚網網友
我的鞋盒里也還有厚厚的好幾打信呢。近的有本市的,遠的有山西、北京、四川,男的女的都有。我以前很愛看書,也很愛寫東西,所以認識了很多有共同愛好的人。
曾經寫過信的一位女生,現在還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還記得她娟秀的字體,每次在學校的信箱里找她的信總是很容易,因為她的字真的太漂亮了。每次讀她寄給我的信,總像讀散文一樣,讓我感觸良多。還記得她說過的手影,狼,兔子,貓,老鷹……那時下課無聊,我總喜歡在陽光下玩手影。那陣子她準備高考,比較忙,我們聯系也少了。后來她搬家,我就聯系不上了。很久之后,居然看到她出書了,我真心地替她開心。
還有一個是東山縣的,以前交通沒這么發達,東山很少去。不記得是在哪個報刊上認識,只記得來來往往寫了很多信,還彼此寄過照片。談得最多的就是學校、學習、生活等等。我們的生日就相差一天,真的很巧。每年收到他寄給我的生日禮物,真的很有心。后來,我們加了QQ,到現在都有聯系,但還是沒見面,覺得有很多時候,聊心事的朋友不一定就要見面。
同縣筆友,交往3年才見面
講述者:黃女士,33歲,漳浦人,公司職員
1995年,我在漳浦六中上高一。當時,全班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有筆友,我也想交一個。于是,我就在信封上寫漳浦二中高一某班某座位號收。當時根本不知道對方是男是女,是個什么樣的人,會不會回信。只知道寄出后,每天都期待對方回信。一個多星期后,一封來自漳浦二中的信寄到班上,我當時心情特別激動,拆開信一都,知道對方是個男生。
我們的聯系從高一一直保持到大學。這真的是一段特別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他的字寫得特別漂亮,兩人通信內容也主要是互相鼓勵,講一些生活中的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我所在的漳浦六中在漳浦長橋鎮,而筆友所在的漳浦二中是佛曇鎮,同在一個縣,但我們高中三年都沒有見面。盡管交通是個問題,但其實,我們壓根就沒打算見面。
1998年,我在漳州上大學,筆友在廈門上大學。那時,宿舍都有電話了,我們開始電話聯系。也就在那一年,我們第一見面。還記得當時筆友來漳州參加體育考試,見面之前既興奮,又緊張,可真見到了,一點陌生感都沒有。
后來,筆友在廈門政府部門上班,我在漳州工作,我們都有各自的生活,也就慢慢失去聯系。如今,我女兒都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真的,挺懷念那段特別純粹的交往。
零花錢沒了,筆友寄來100元
講述者:周女士,27歲,平和人,傳媒人士
1998年,我在平和一中初二(1)班就讀。一天,我意外收到一份來自浙江寧波的信,收件人只寫著“平和一中初二(1)班18號收”。
盡管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有筆友,但我不太感興趣。可打開信一看,他說很喜歡足球,可謂和我志趣相投,于是就給他回信了。之后,兩人就圍繞足球,開始長達數年的通信。最高的頻率是,我一周寫兩封信給他,他也在一周內回復了我兩封信。
還記得高一那年,因為性格很叛逆,我的成績直線下降,我媽都不給我零花錢。當時我寫信訴苦,他還給我寄了100塊錢,就夾在信里。這事,讓我激動了好長一段時間。
后來,我上了大學,大家都開始用手機、QQ聯系了。可惜,QQ號換來換去,也不知道怎樣,就跟他斷了聯系。
給筆友寄照片,挑選大費心思
講述者:林先生,28歲,薌城人,老師
2003年,我是漳州一中的高一學生。當時,《中學生政歷地》雜志有專門空間,讓學生發表感言,留下聯系方式。我在上面發表了一句“奮斗,不僅僅意味著成功”。
兩周后,班上有同學說,我有一封來自重慶的信。我當時很意外,拆開一看,原來是重慶萬州一位女生寫來的,說讀了我的那句感言后很有感觸。后來,我回了一封,兩人就建立了筆友關系。考試考得不好了,我也會跟她訴苦。我們還互相寄了照片。為了那張照片,我精心挑選,務求形象好一些。
2007年,我考上湖北一所大學,但筆友考砸了,選擇復讀。我經常寫信鼓勵她,還告訴她解題技巧什么的。2008年,她考上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大家漸漸不再寫信,轉而用QQ聯系,還視頻了好一陣。
可惜,我們不知怎么斷開了聯系。后來,我的QQ被盜,想再聯系的時候,卻不知道怎么辦了。如今,我還保存著當年的信件和她的照片。不知道她現在過得怎么樣?
【感懷】
逝去的花樣年華 懷念著紙筆情誼
截至昨晚9點,張曼在漳州小魚社區上發的帖子已經蓋到了149樓,往事一幕幕浮現,大家的心里都沉淀著那么多無法割舍的情懷。
網友“雪中蓮”:在那青蔥歲月,有個陪伴多年的筆友,我們曾經無話不談,相互鼓勵,走過了高中生涯,甚至步入大學校園依然書信來往,只是畢業后各自為了生活而失去聯系。2011年,我突然想尋找筆友,感謝網絡時代,終于找到了,興奮之情難以言表。可遺憾的是,從筆友成為網友,似乎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們之間陌生了。曾經想過,是否保留年少時的那份美好更好呢?
網友“眼鏡李”:彈指間十幾年過去,常忙于瑣事,失去聯系的筆友同學甚多。或許是為找回當年的一點記憶,僅此而已。逝去的依然是花樣年華,懷念的依然是曾經共度人生驛站的人與事物。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些人就是如此有情,就像張曼一樣。有些人愛懷舊,珍惜曾幫助自己的人,包括一句微不足道鼓勵的話,他都銘記于心,懷著珍惜與感恩的心愫追溯那段美麗曾經。那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也區別于男女關系的愛恨,那是屬于青春年華純潔真誠的情懷。雖塵封多年,但真正有在學生時代努力奮斗的人,總會在夜深人靜時體會到。張曼的問候與尋找,不為啥目的,不在乎代價,或許只為了跟他說:“你還好嗎?”
網友“葵o(∩_∩)o”:這是我多年后的心愿,找回曾經最真誠最友好的那兩個筆友,一個在南靖,一個在九湖。雖然都不遠。經常想,這樣發達的網絡是不是可以找尋到她們,無奈不夠勇氣,怕對方已將你遺忘在人海。
網友“夢見飛揚”:呵呵,筆友,多么溫馨的名稱。現在的孩子們都已經想不到用筆來和遠方的人交流。沒有那么多的世俗和目的,會因收信而雀躍,會因寄信而期待。我也有多年筆友而逐漸失散,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許都已經過著幸福的生活,翻看泛黃的信紙,心中有多少感慨,恍如昨日。愿一切安好!(本網記者 蘇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