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異地交流逐漸回避本地成長官員
在異地交流任職中,省級組織部長選用,除回避本地官員外,也在逐漸回避本地成長官員
“組織部長等關鍵崗位實行異地交流任職變為一種制度,應該是從新世紀后逐步建立起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異地交流任職最初主要是為了防范腐敗。”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異地交流任職中,省級組織部長選用,除回避本地官員外,也在逐漸回避本地成長官員。
上一輪調整后,7個省份的省級組織部長為本地任職一段時間的外地干部。本地任職一段時間的外地干部和中央“空降”、異地調任一起構成異地任職官員的來源。
上述7個省份中的北京、四川、新疆、浙江四地,在此輪人事變動中,作出調整。
去年5月17日,國資委副主任姜志剛接替呂錫文擔任北京市委組織部長,成為15年來北京首次“空降”組織部長。
前任部長呂錫文雖是浙江寧波人,但卻在北京開啟仕途。呂錫文從北京工業學院分院紡織工程系畢業后,即留京工作,經市經委、市委工業部、市委組織部、西城區委等北京市多個部門歷練后,出任北京市委組織部長。
2013年5月19日,一直在湖北工作的湖北鐘祥人范銳平接替柯尊平出任四川省委組織部長。陜西安康人柯尊平自1982年留校西南交通大學任助教開始,已在四川成都工作30余年。
2013年7月,甘肅臨夏人馬學軍從中組部“空降”新疆,接替韓勇出任組織部長。吉林九臺人韓勇,自2004年起已在新疆擔任組織部長近10年。4個月后,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胡和平“空降”浙江,接替1999年起即在浙江履職的蔡奇(微博)出任浙江省委組織部長。
對此,黨建專家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異地官員在一地任職過久,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很容易產生腐敗。現有的腐敗案,不少就是異地官員在長期任職地形成的窩案。”
專家認為,回避本地成長官員也是異地交流加大力度的一種表現,作為有效防止腐敗的一種很好的制度,異地交流的力度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大。
空降
半數省級組織部長為中央“空降”
這些省級組織部長“空降”前所在的中央部門包括:中央紀委、中組部、團中央、國資委、鐵道部、中央辦公廳、全國總工會、國家公務員局等10多個部門
徐澤洲由黑龍江同崗轉戰上海,其履歷中的一點頗引關注——“老紀委”。實際上,徐澤洲也是中央“空降”干部,在就任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長之前,一直在中央紀委工作。
1958年出生的徐澤洲,1982年從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即進入中央紀委,先后在第四紀檢室、第七紀檢監察室、辦公廳、黨風廉政建設室多個部門工作,2009年4月才離京赴地方任職,前后在中央紀委工作27年。
此輪調整中,包括徐澤洲在內的4人曾是中央“空降”干部。王炯(江蘇)、王令浚(青海)、齊玉(吉林)曾分別由全國總工會、國家工商總局、中組部“空降”地方。
28個省份中,有15位省級組織部長能稱為中央“空降”干部。這些省級組織部長“空降”前所在的中央部門包括:中央紀委、中組部、團中央、國資委、鐵道部、國家工商總局、農業部、教育部、中央辦公廳、全國總工會、國家公務員局等10多個部門。
28位省級組織部長中,由中央直接“空降”地方的有8位。教育部“空降”至甘肅的吳德剛、農業部“空降”至西藏的梁田庚、鐵道部“空降”至山東的高曉兵、中組部“空降”至廣西的周新建、國家公務員局“空降”至寧夏的傅興國等5位干部,在上輪調整中“空降”地方擔任省委組織部長,至今沒有變動。
去年中央直接“空降”地方任省委組織部長的有3位,分別是新疆馬學軍(中組部)、浙江胡和平(清華大學)、北京姜志剛(國資委)。馬學軍的經歷比較特別。他是甘肅臨夏人,大學畢業后長期在本地任職,2008年12月由甘肅省平涼市市委書記調任中組部擔任干部二局巡視員、副局長,在中央工作5年后,他又重回地方,擔任新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長。
從時間上看,2009年、2012年,兩次密集調整后,中央“空降”干部的比例逐漸增多,從11位、13位逐漸增加至目前的15位(3省空缺),占比逐步提高。不過,在上述黨建專家看來,所謂的中央“空降”地方,自“文革”開始前就有,當時的中組部負責管理廳局級以上官員,對中央和地方的廳局級官員都有調配權,不僅是中央的官員交流到地方,地方的官員也會交流到中央,這個是雙向的,并非是單向的。目前,中組部負責管理的只是省部級官員,在交流上也是雙向的。
經驗
18位省級組織部長有組織人事經驗
“在西部地區任職跟東部任職的思維視野肯定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組織系統異地交流也是很有好處的”
徐澤洲和王炯均是省級組織部長同崗轉任。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十八大后11省份的調整中,有3個省份均是如此。除上海、江蘇外,2013年5月,曾擔任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的齊玉,調任吉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據媒體統計,自2007年至2012年的5年間,省級組織部長外省轉任僅5例。目前仍在職的如廣東省委組織部長李玉妹,曾是山東省委組織部長;遼寧省委組織部長辛桂梓,曾是云南省委組織部長;天津市委組織部長尹德明,曾是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長。
從速度看,組織系統內部轉任的速度加快。上述黨建專家表示,組織系統內部干部異地交流,從現有的情況看,多是由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交流到發達的東部地區。“在西部地區任職的思維視野,跟東部任職的思維視野肯定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組織系統異地交流也是很有好處的。”
經過此輪調整,除空缺的3個省份外,目前28個省份中有18位省級組織部長就任前有組織人事經驗。其中有7個省份的省委組織部長有中組部工作經歷。
2013年7月調任新疆的馬學軍曾任中組部干部二局巡視員、副局長,北京的姜志剛在進入國資委之前,曾先后在中組部企業干部辦公室、干部五局工作。
此前,有5位省委組織部長曾在中組部任職。2011年前,青海省原組織部長齊玉、云南省原組織部長辛桂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長周新建,有中組部工作經歷。上輪調整,辛桂梓由云南同崗轉赴遼寧,另外新增曾在中組部任職的湖南省委組織部長郭開朗和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長梁天庚。
值得一提的是,“50后”辛桂梓與周新建都是中組部的“老資格”。辛桂梓曾在中組部工作26年,2008年4月“空降”云南。周新建資格更老,自1988年任辦公廳副處級秘書,至2011年離京入桂,他在中組部工作32年,輾轉辦公廳、經濟科技干部局、干部四局、干部五局、干部三局多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