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11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在回應衛計委在未來是否會考慮單獨的放開或者全面放開生育政策,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研究提出完善生育政策的思路,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實施好相關的政策。
毛群安表示,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占有量比較少,環境的容量不足,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國家的基本國情。人口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所以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
毛群安稱,完善政策是新組建的國家衛生計生委一項重要的職能,這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務。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國家的低生育水平,又要考慮群眾的生育意愿,還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等的因素。
毛群安強調,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慎重穩妥、統籌協調的原則,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重點是研究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的關系,研究提出完善生育政策的思路,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實施好相關的政策。(據中國新聞網)
相關閱讀:
原標題:衛計委:計劃生育40余年中國少生4億多人
我國計劃生育實施后的相關數據
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11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40多年來,我國由于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計劃生育使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40多年來,我國由于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見右表)。“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實現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傳統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型的歷史性轉變。”毛群安說。
計劃生育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毛群安說,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既要面對13億多人口的生存發展問題,也要面對有限的資源、環境的人口承載能力。如果當初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我國人口恐怕要達到17億至18億,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淡水資源、能源等將比目前降低20%以上,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發展的需要,而且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可能達到現在這個水平。
計劃生育有力促進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毛群安說,計劃生育轉變了人們的婚育觀念和生育行為,減少了出生人口規模,降低了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減輕了對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對促進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國人類發展指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53上升到2012年的0.699,是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
他說,我國人口撫養比不斷下降,勞動力比例持續上升,人口紅利凸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規模大、成本低的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實現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2位。計劃生育功不可沒。
計劃生育改善了婦女兒童發展狀況。毛群安說,我國始終將推行計劃生育與提高婦女地位、優生優育、提高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優質服務,普及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知識,依法保障女嬰和女孩的生存發展權利,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取得了突出成效。我國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分別由1991年的80.0/10萬、50.2‰,下降到2012年的24.5/10萬、10.3‰。“我國計劃生育的成功實踐,使世界70億人口日推遲了5年。”毛群安說,我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作出了表率,樹立了負責任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據新華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