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部分市民要求 用片劑代替膠囊
昨日,記者走訪了福州東街省立醫院對面的幾家藥店,發現已經有少部分市民要求用片劑代替膠囊。
在逸仙藥店,營業員向市民介紹一種感冒藥,盡管這種感冒藥不是被曝光鉻超標的膠囊藥品,但市民一看是膠囊,便讓營業員換成片劑。
在興北方藥店,也有市民咨詢“其他膠囊是否也有問題”。該店的藥師說,市民擔心是正常的,他們會幫助患者推薦替代藥物。
記者從福州醫院了解到,被曝光的這些藥品都屬于常用藥,而非急救藥或者是必需藥品,市面上都有替代藥品。目前,醫生一般為患者開具替代藥。出于對醫生的信賴,暫無患者要求醫生把膠囊藥更換成片劑。
專家:“包裹吞藥”不可取
省立醫院藥劑科主任王少明說,用食物包裹藥粉吞下的做法,并不科學。
一是,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和膠囊中的藥劑產生化學反應,對藥劑中的成分也可能起到中和作用,進而影響藥效。
二是,包裹在外的食物在胃酸中分解,藥物直接暴露在胃中,可能在胃液中就被溶解了,無法達到腸道吸收的目的,這樣藥效也就受到了影響。有些藥物還可能直接刺激胃。此外,一些膠囊還有“緩釋”作用,用膠囊來控制藥物釋放的速度和數量,這也是饅頭、湯圓無法替代的。
【相關提醒】
腸溶膠囊怎么認一般藥盒有標注
昨日,本報A8版報道了杭州一位依姆剝開膠囊生吞藥粉,食道被灼傷。福建省二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曾茂貴提醒市民:腸溶膠囊、緩釋膠囊千萬不要剝開吃。
報道見報后,市民咨詢如何知道膠囊是不是腸溶膠囊、緩釋膠囊。曾茂貴說,一般藥盒都有標注是腸溶膠囊、緩釋膠囊,或者參照說明書,便可識別。
也有市民提出,腸溶膠囊、緩釋膠囊以外的膠囊是否能剝開吃?曾茂貴再次提醒,絕大多數的膠囊藥品不能剝開后生吞藥粉。將藥物制成膠囊可以拒絕光、空氣等外界物質對藥物的影響,有利于藥物的穩定。膠囊藥去皮服用,很多人可能苦得吞不下,同時粉末狀藥容易嗆進氣管,還可能有刺激胃腸道,傷害口腔、食道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