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雕是中國的一門傳統工藝,底蘊深厚。文史資料記載,唐宋時期,福建錫雕工藝便十分興盛,傳至明代,泉州、同安出現了專門從事錫雕交易的“打錫街”“打錫巷”。不過,由于時代更迭,錫制品逐漸被鋁、不銹鋼制品取代,歷經數百年的錫雕技藝也日漸式微。
“我7歲就受晉江民間打錫手藝人李耀輝熏陶。”鄭天泗說,彼時大陸業界主要為臺灣代工制作宗教禮器、婚嫁用品,盡管樣式簡單,仍讓他對錫雕產生了興趣。2000年,從集美輕工業學校畢業后,鄭天泗與妻子便到李耀輝的第三代傳人李劍濘家中學習錫雕技藝,重續這項在同安斷層百余年的錫雕技藝。
2009年,鄭天泗創辦了新賜錫雕工作坊。一開始按照業內的老路走,接一些臺灣錫雕代工的訂單。盡管維持正常運轉不成問題,但日趨激烈的“價格戰”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讓鄭天泗、莊亞新夫婦產生強烈的危機感。
轉型,這是夫婦倆的念頭。然而,轉型談何容易。“明清時期,大批福建人赴臺,帶去了包括錫雕在內的民間手工技藝。但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錫雕工藝鮮有制作技術的記載和參考資料。” 鄭天泗說,起初他們屢屢碰壁。“我們一開始設計了車吊墜、胸針,但市場不認可。”莊亞新說,最困難的時候,兩年時間內沒賣出去一件產品,鄭天泗甚至靠送煤氣來補貼家用。
有一次,鄭天泗、莊亞新查閱資料時發現,臺灣鹿港的錫雕大家陳萬能祖籍同安,并捐贈了一件名為《居家和樂》的錫雕作品給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原來,錫雕還可以這樣做!”夫婦倆反復研究這件作品,揣摩其中的技藝,開始在原有的傳統技藝基礎上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并將創作范圍由宗教禮器、生活用品拓展到各式文創作品。憑借這些具有獨特風格的錫制文創作品和掛畫等,漸漸打開了銷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