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與屠殺
報道稱,在中國對日抗戰之前和初期,納粹德國可以說是當時國民政府取得軍事援助的唯一來源,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年輕時就是在納粹統治之下的德國接受軍事訓練。
對敗走臺灣的蔣介石而言,納粹德國有一點和自己相同,那就是“反共”,不但在德國境內掃除共黨“異己”、還大舉進軍蘇聯。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臺灣為了顧及和沙特阿拉伯的“外事關系”,也不會太注重以色列和猶太人的歷史。
不知道納粹在許多國家是禁忌,課本也不說,反倒是納粹的軍裝和軍容成了所謂的“納粹美學”,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電影上的歷史
報道稱,不過好萊塢電影卻提供了臺灣民眾了解歐洲那段慘絕人寰歷史的機會,例如早期的《安妮的日記》、90年代的《辛德勒名單》、2008年的《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
不少的人從這些講述納粹集中營屠殺知道了納粹“滅絕行動”,但是不見得能夠了解為什么納粹是禁忌。
而學校不愿干預學生,雖說是出于尊重學生,但是卻也讓學生失去了一次了解這段歷史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遑論讓學生去了解為何戰后德國全面禁止納粹的標志、象征甚至納粹舉手禮,學生也不可能了解“不要以別人的傷痛”來達到娛樂的目的。
波蘭奧茲維辛納粹集中營的死亡列車鐵軌,數以百萬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反納粹的知識分子被送進了這里的毒氣室。(圖片來源:法新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