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省首部促進精神文明行為的地方性政府規章《三明市市區文明行為促進辦法》施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何建好機制,用活機制?三明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辦法。出臺《市委市政府關于建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市直各部門和兩區的責任范圍、職能分工和目標要求,把創建指標轉化為各級各部門的常態工作;強化考核監督,每季度對各牽頭單位、責任單位進行一次考評,每兩月對街道、社區創建工作進行一次測評,并由組織部門牽頭開展專項考核,將考評成績列入年度績效考核……
文明城市創建,在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一任接著一任抓,一級帶著一級做,一年連著一年干,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為統領,三明定規矩、建機制,推動著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
滿意三明 文明城市創建的目標
9月12日9時,三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號交易大廳,一場有著184家企業參與投標的水利項目準時開標——可是,現場這個可同時容納200多人的場地,卻只有稀稀落落不到20個人。
由于交易中心率全省之先,首次采用遠程解密和現場直播相結合的技術手段,不僅使項目招投標實現全流程電子化,而且做到公開透明。184家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企業主,無需再像從前一樣,大老遠跑到三明來現場解密、觀看開標過程。這是繼實現無紙化電子招投標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全流程電子化方面邁出的一大步。
年初,市委市政府召開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座談會,號召全市上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推動各項工作更快一點、更實一點地落到實處。“馬上就辦、真抓實干”,這背后,也與三明30年來堅持打造“滿意在三明”的創建品牌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
今年是三明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30周年。時光荏苒,這張“金”質名片,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經過30年的實踐探索,“滿意在三明”早已由初期的治理“臟亂差”,解決生產生活“八大難”,逐步成為轉變作風、為民服務的一大“法寶”。
活動載體從“滿意在車間”“滿意在科室”“滿意在公交”“滿意在學校”等拓展到“滿意在社區”“滿意在農村”“滿意在家庭”。活動內容也逐步拓展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力提升了群眾對城市服務、公共秩序、市容衛生、工作效率、道德建設等方面的滿意度。“滿意”,是口碑,更是實績。各行各業創先爭優,催生出一大批典型人物和典型經驗。
面對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三明文明創建拾級而上,創新開展“為文明點贊·為三明點贊”“滿意在三明”系列活動,唱響文明主旋律,舞動文明精氣神,傳遞文明正能量,被省委文明辦作為創新案例向中央文明辦推薦。
“滿意”,就這樣在三明開花結果,蔚然成風,讓不管是初來三明的,還是長期生活在三明的人,都能從“滿意”上,收獲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碩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第二屆中國(武夷山)竹業博覽會開幕2025-05-14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