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3月末,細雨綿綿倒春寒,寧化縣伍坊村的護河堤建設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環境整治后的伍坊村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村里的危橋重建和河堤建設是村民們熱切盼望的事,不能再拖了。”河堤旁,省物價局派駐伍坊村的第一書記陳健指著危橋說。三年的駐村時光就要過去了,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一個個正在落實的民生項目。
這座危橋是伍坊村主村河兩岸的百多戶人家的必經之路,年久失修,全靠橋墩下面的千斤頂撐著。“為了這座橋,村兩委干部不知跑了多少次,徒勞無功,全仗著陳書記一趟趟地到省里有關部門落實,這次終于加入了一事一議的項目庫。”伍坊村黨支部副書記陳英平說。
村財增收 村民脫貧
伍坊村位于寧化縣安遠鎮,205省道穿村而過。這個以煙葉種植為主的村子,村集體無經濟收入來源,是個典型的“空殼村”,農民收入渠道單一,增收致富無門。
“沒有村財收入,真是寸步難行,就連保潔員都請不起。”干了十幾年村黨支部書記的伍樹芳感慨。
如何破解難題?在陳健看來,扶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改變伍坊村的面貌,就得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從一個個項目抓起。”陳健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4年剛下村不久,為了給村財增收,在陳健的牽線下,省市縣物價部門與三明、寧化供電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一起深入伍坊村,摸索出通過光伏發電來帶動村財增收和扶貧幫困的新路子。說干就干,很快首期投資16萬元到位,建成裝機容量20千瓦,年發電量達2.6萬多千瓦時的光伏發電項目,年增加村財收入2.6萬多元。當時,這是寧化全縣第一個村級光伏發電項目。緊接著,第二期工程又投資25.6萬元,裝機容量達32千瓦,2016年7月已經上網發電。去年項目全部建成后,成為寧化最大的村級光伏發電站,每年為伍坊村帶來6萬多元的穩定收入,售電收益統籌用于扶貧幫困支出。
村民付開華父母長期患病,夫妻倆帶著一個智障孩子,家徒四壁。掛鉤幫扶的陳健多次上門走訪,幫助他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根據其兩夫妻均有勞動能力的情況,經多方聯系和對接,結合農改工程的推進,介紹二人在農改工程工地現場負責沙石運輸和泥水工程,同時,協調鎮農信社貸款1.7萬元購買二手農用拖拉機用于沙石運輸。有了相對固定的工作,夫妻倆干勁十足,一年下來,收入近8萬元。如今,新房子蓋好了,門前也倒了大水泥坪,日子越來越紅火。在伍坊村,像付開華一樣脫貧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三年下來,伍坊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由41戶減少到29戶,剩下的基本都是五保戶和殘疾人口。
亮化、綠化工程暖人心
初來伍坊時,就有村民向陳健反映,幾十年來夜間出行無燈照明。根據自然村相對集中的實際情況,陳健多方籌措資金90萬元,為五個自然村共安裝165盞路燈,全部由國家電網高標準建設。2014年12月,全村通電,解決了村民夜間的出行問題,伍坊成為全縣第一個亮化工程自然村全覆蓋的行政村。整村電網也進行了改造更新,按照超前建設的標準提供輸配電保障。路燈安上了,可每年的電費和維修費對于村里來說也是一大筆支出,陳健又積極同國家電網協調,減免了相關費用。
主村沿路1500米長的排水溝原來臭不可聞,附屬房隨意搭建。村民伍顯文說,以前大家圖方便,豬、牛糞便直排水溝,垃圾也都掃進去,久而久之,溝被堵了,污水漫到省道,臭氣熏天,路過的人都是掩鼻而走。針對這一情況,陳健帶領村兩委干部對全村住房、附屬房、空心房、烤霸、菜園等逐一進行摸底造冊登記,挨家挨戶深入摸排群眾對應拆物品、立面改造等提出的訴求,深入宣傳“鎮村引導、因地制宜、群眾參與”,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整治,主動拆除附屬房、空心房。
經過整治,排水溝旁建成了景觀綠化帶,村頭村尾建起了休閑小公園和廣場,垃圾處理也有了長效機制,伍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去年前來學習參觀的就有近百批次。
三年下來,陳健共多方籌措資金1500多萬元,爭取落地大小項目10多個,不僅改變了整村面貌,村里的各項建設事業也穩步推進。
墩和自然村被水毀了七八年的水壩列入了農田改造項目,惠及農田200多畝;修繕村衛生所并接入新農合醫保系統,村民看病就醫更方便了;村部修繕后煥然一新,新建了老年活動中心……一件件實事,村民們都是看在眼里,提起這個第一書記,大家都是贊不絕口。
“這一個個項目雖說并不是很大,但都是與村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緊要事,伍坊的面貌每年都有大變化,真希望他能留下來再干上三年!”伍樹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