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朋友在三明市12345政務服務平臺上詢問,是否可將三明動物園搬至生態新城濕地?
對此,三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做出答復。
該網友在訴求件中提到:
三明動物園早期規劃設計存在不足,發展受到很大限制,搬遷后面積變大,場館與場館也更加獨立,還可以適當引進新的動物,動物變多。而且和以往單純的在籠舍外觀賞動物不同,今后還可以將對性情溫和、沒有交叉感染威脅的動物實行散養或半散養方式。
對于搬遷后的麒麟山動物園可以重新做一個規劃,增設科技園植物園等等。希望有關部門都夠考慮到未來發展趨勢做一個好的規劃分析。
三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回復是:
三明動物園于1998年搬遷至現址,開園之時擁有80余種動物,主要由原動物園自身遺留下來的動物和溫州動物園寄養在三明的動物組成,在1999年-2000年間,溫州動物園陸續將其寄養動物撤走,我園隨后也購買了一些動物,加上溫州動物園贈送的部分動物,組成了三明動物園的動物展出種群,自2000年底至今,基本穩定在50余種,包括獸類28種、禽鳥類25種、兩爬類2種、魚類3種。
其中近20種動物是其他動物園參與聯展的,以維持動物園正常展出。在動物飼養管理上我局還是非常認真的,并沒有象信訪人講的有瘦啦吧唧的虎,那是我園自行繁殖的未成年的東北虎,而且也不瘦。
對于將三明動物園搬至生態新城濕地的想法,我們認為有一定的可行性,對于提高動物園的展出水平和增加游客量是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目前動物園面積較小,且動物的籠舍都達不到福建省頒布的動物籠舍建設的最小面積標準要求,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及繁殖,加之啤酒廠路口的城區商會大廈的建成,導致園區通風不暢,造成動物臭味無法及時擴散,影響游客的觀賞心情,間接造成了游客量下降。而搬遷后,面積擴大,經合理規劃,就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目前動物園采用的是五六十年代城市動物園的展出方式:鋼筋混凝土監牢式,這在動物園發展進程中已被證明是不合理的,它不但不符合現在游客的審美觀念(現在理念認為,動物園首先是一個公園,它要具備公園所擁有的良好的自然景觀,有良好的休閑氛圍,而動物是點綴于公園的明珠),同時也不符合動物福利(擁有與其自然棲息環境相類似的場所,有隱蔽的場所),造成動物出現大量的呆板行為、單調行為等精神上的毛病,影響動物健康生活。
第三,三明動物園作為三明市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的場所,也有擴大動物園面積的要求,目前動物園面積過小,一些收容救護的動物由于無法得到充足的空間,而造成救護失敗,而一些救護成功但無法放歸的動物,因其野性和場地限制而無法長久養活,造成動物資源浪費。
第四,三明市區由于外來務工人員不多,造成動物園游覽的多是三明本地市民,導致每年游客量僅有十萬余人次,而三明周邊縣市市民由于三明動物園檔次不高、種類不足,且目前出行方便,紛紛選擇去外地動物園。因此,打造一個精品動物園結合生態新城建設和游樂園的建設,能在更大程度給動物園帶來生機活力,同時對游樂園和生態新城的發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