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基層衛生管理體制方面,重點完善管人管錢管事相統一的基層衛生行政管理體制,把以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九龍治水”模式改為人員招聘、調配、業務、經費和干部任免等由縣級衛計局統一管理。完善了基層醫療機構自主管理體制,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級法人獨立核算單位的地位。內部人員的管理與使用由院長(主任)實行全員聘用,打破編內編外人員身份待遇差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
在改革財政經費保障機制方面,把基層衛生經費在以往“三核定”基礎上的“收支兩條線”管理,改為財政經費定向補助管理,明確了財政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向補助的具體項目。這一改革,使2015年全市財政增加投入基層衛生人員經費5606.25萬元,人均增加1.89萬元;增加投入公共衛生項目經費1255萬元;增加投入設施設備購置與維護專項經費1541萬元。公共衛生醫療的“公”字得以有效體現。
在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三明市建立了定向培養本土化臨床醫療大專生制度。2013年開始,市里委托醫學院校定向培養本土化全日制大專層次醫學生,畢業后充實到基層全科醫生隊伍,3年來,簽約培養413人。同時,通過建立靈活寬松的用人制度,解決了基層緊缺的急需專業人員、特殊崗位人員和長期在基層工作的衛技人員需求。
在改革績效考核和績效增量工資分配制度方面,通過建立全面動態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數量、合理用藥、醫藥費用控制、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完成情況、服務對象滿意度等進行綜合考核。考核結果與每一位基層醫務人員的薪酬分配掛鉤。同時建立績效增量工資總額控制制度,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擴展服務領域增收和嚴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增加績效增量工資提取的總額。將醫務人員績效增量工資的提取來源確定為兩個方面:通過考核獲得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扣除成本及鄉村醫生補助后的100%和基本醫療服務醫務性收入扣除運行成本后的80%。基層衛生人員的薪酬由基礎工資及績效增量工資兩部分組成,財政核撥的基礎工資和各項補貼每月及時兌現,績效增量工資每月預發50%至70%,其余在年終根據考核結果核發,在編和非在編人員實行績效增量工資同工同酬制度。
在延伸擴展基層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方面,為使城鄉居民近距離享受到基層醫改成果,2015年以來,三明市先后在各縣(市、區)主城區開展了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和鄉鎮衛生院在行政村設立衛生所工作。以地方政府出資租賃或購買的業務用房和基本設施設備、由縣級衛計局直接管理的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為平臺,招聘具備資質人員為轄區內慢性病人、老年人、行動不便等重點人群提供連續、綜合、個性化的健康服務。這些服務以政府購買的方式根據績效考核結果支付相應報酬。
鄉鎮衛生院在行政村設立衛生所是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延伸到村,從而建立緊密型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作為全國首個在村級衛生所開通醫保卡的城市,截至今年5月底,三明市已有1001個衛生所開通醫保,農民憑醫保卡就可以在家門口看病。“村衛生所不僅是一個醫療點,更是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兩大功能的延伸;不僅是醫療服務工作站,也是集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民政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是落實大衛生、大健康的支點和載體。”詹積富說,衛生所的服務對象是全體村民,服務內容是醫養結合,服務原則是預防、關懷為主,服務形式是村醫主導、村民互助,服務要求是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聚有場所、方便群眾,服務目的則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