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發生多起老年人走失事件,關于老年人的尋人啟事也時常映入眼簾。老年人走失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那么,老人為何會頻頻走失?他們走失后,回家的路又難在哪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又該為走失的老人或容易走失的老人做些什么呢?記者為此做了相關調查,希望能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幫助那些走失老人回到溫暖的家。
[現狀]:老人走失事件頻發
“83歲的父親已經失聯23天了。天這么冷了,不知道他現在怎么樣了。”12月15日,記者再次聯系上羅文生的兒子小羅,結果仍讓人揪心。(三明日報微信12月3日曾做過相關報道)
小羅說,父親羅文生住三元區中村鄉,11月23日早晨7點多,老人離家時,沒有和家人打招呼。最后,通過調取沙縣鄭湖小學和信用社的監控視頻,他們才知父親在沙縣鄭湖信用社下車。根據多方線索,估計老人是乘坐筠竹到三明市區的班車,之后在列東和沙縣車站轉車,抵達沙縣鄭湖鄉。但此后就再無法確定老人去了哪里。
小羅回憶,幾年前,父親也曾獨自一人到沙縣鄭湖的一家觀音廟燒香祈福,回家時迷了路,最后是梅列區徐碧派出所的民警打來電話,他才接回了父親。這次,小羅和家人把鄭湖周邊大小的寺廟都跑了個遍,依舊沒有找到父親。
老人離家前的精神狀態如何?小羅說,他沒和父親住在一起,但就在父親失聯的前一天,他還回家看了父親,精神狀態都不錯,平時老人一切正常,但是估計是歲數大,記憶力不好了。
曾東是市救助站職工,從事救助工作已經12年,在他的印象里,近些年救助站里救助的老人日漸增多。
“救助站里救助的不少老人是跟著子女來三明打工,對三明不熟悉走失的,另外一部分走失老人是因為患有老年癡呆。”曾東說。
今年的5月18日,曾東值班,晚上9點多,三元區富興堡派出所民警給市救助站送來了一位老人。老人只會講閩南語,而且一會兒糊涂一會兒清醒,大約用了三四天時間,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終于通過零星的信息聯系到了老人的家人。原來老人姓施,是泉州晉江人,今年72歲,他從泉州到三明找姐姐,但其實他姐姐早就已經遷回泉州,老人是在“犯糊涂”時認為姐姐還在三明,于是只身一人來到三明,結果不僅迷了路,還大小便失禁。后來,老人的侄子從泉州趕來接回老人,據他侄子介紹,老人已經不是第一次走失。
三元區城關派出所民警、市第三屆“群眾最喜愛的城鄉社區民警”候選人鄧模昭從警18年,他說,雖然沒有做過具體的統計,但能感到老年人走失的情況越發多了,僅今年,他就已接手數十個老人走失警情,多數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癥。
今年春節期間,一天夜里10點多,鄧模昭接到報警:在三元區第二實驗小學公交站點附近,有一位老人坐在地上近一個小時。鄧模昭將老人帶回所里,但老人口齒不清,溝通了半個小時,老人只能很模糊地講兩個字“張晨(諧音)”,于是,鄧模昭在警務綜合信息系統進行查詢,終于找到老人的兒子。那時,老人的兒子正在家附近找尋老人。老人兒子告訴鄧模昭,老人患有輕微老年癡呆癥,沒患病時很正常,一般吃完晚飯后就獨自出門散步,正常情況下,老人會在8點之前回家,估計當天又忘了回家的路。
[原因]:“老糊涂”比率高走失幾率大
在市救助站和派出所介紹的“老人走失”案例里,不少老人都有“老糊涂”特征,但往往未被家人重視。
“老人出現記憶力減退、丟三落四時,往往被認為是正常的‘老糊涂’,臨床工作中,我們接診的老年性癡呆患者基本都已經出現了迷路、不認識熟人、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等,此時進行檢查常發現腦的形態學改變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老年癡呆患者家屬中只有47%的人知道自己家人患的是老年癡呆,家屬主動帶病人去醫院就診者只有13.3%,因感到自己‘糊涂’而去就診的僅占15%。”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科教科科長、神經科內科主治醫師蘇文理說。
老年性癡呆,也叫做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的表現為進行性記憶下降、認知障礙和行為異常,后期可出現嚴重癡呆,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實際上,大部分老年性癡呆癥患者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稱為輕度認知障礙,這段時間可以認為是癡呆的前期,多項研究顯示在這個時期進行治療和干預的效果要優于在已經明確癡呆時期進行干預和治療的效果。所以,子女要注意觀察老人的行為,若出現計算力下降、語言能力下降、空間位置覺障礙、性格和行為改變等異常就及早就醫。”蘇文理說
蘇文理提醒,老年性癡呆患者因為他們失去了認家記路的能力,又難以說明自己的身份住址,回家變得困難,也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對老年癡呆病人要多加關注、注意看管,限制其外出活動,避免過多的遷居。
[對策]:不妨給老人佩戴有信息的卡片
對于老人走失,三元區白沙派出所民警劉雪冬感觸頗深,前些年她和所里的同事還專門為一位老人制作了愛心牌,不止一次地幫助那位老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可惜,這塊大有作用的“防走失愛心牌”沒有推廣開來。“之前我們幫扶的那位老人眼睛看不清,又獨自居住,于是我們給她制作了愛心牌,上面寫著我們白沙派出所的信息,一旦她走失或者出現情況,市民就會通過上面的信息聯系我們。但很多老人正常的時候,不愿意帶著這樣的牌子。”劉雪冬說。目前,白沙派出所利用早會時間,溝通老人走失信息,民警們在巡邏時一旦發現路上有疑似走失的老人都會用手機拍下,隨時溝通。
“發現老人走失,市民最好第一時間報警求助。”劉雪冬說,民警可以通過公安信息平臺對找到的老人進行比對,若家屬及時報警,民警一旦獲得有效信息便可盡快將老人送回家。
給老人佩戴帶有信息的卡片,是采訪中很多采訪對象給出的建議。在我市全市居家養老試點——梅列區圳尾社區,從2009年起就給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結伴同行卡”,卡上寫明老人及子女信息。“目前,這個卡片還可以申領,只要老人有需要都可以到社區來申請。”圳尾社區主任張雪梅說。
“如果有時間,還是要盡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緩解老人的孤獨,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避免出現老人‘在家待不住’的情況,減少走失概率。”劉雪冬說。
遠親不如近鄰,搞好鄰里關系,對預防老人走失也有一定的幫助。“當老人走失時,鄰居的一句話也許會為家屬尋找老人指明方向。”劉雪冬提醒說,社會各界的愛心也能有效防止走失老人出現意外。市民在街頭看到走失的老人不妨伸出援手,幫其報警。
記者手記:
老人的走失,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痛是難以言說的。多代同堂、其樂融融是我們美好的愿景,但現實是老人走失的現象愈發增多。然而,我們并不是無能為力,給予老人多一些陪伴,及時發現他們的“異常”;及時為已患病父母配帶“信息卡”,如果他們不愿意帶“信息卡”,再想想別的辦法,例如佩戴手環或具有定位功能的手表……其實種種預防措施,總離不開我們的“關愛與關注”。當然,政府在建立健全養老體系中能否為“回不了家的老人”留一根“橄欖枝”,牽起老人回家的路,也是我們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