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共享單車
社會影響力:82.25
共享單車行業在經歷了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快速擴張之后,于今年下半年逐漸顯露頹勢。
大量企業集體“退潮”所引發的“退費難”現象,成為今年備受公眾關注的消費者權益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6家共享單車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造成用戶押金損失超10億元,典型事件如“酷騎單車押金難退”、“小藍單車被曝宣布解散”等均成為一時的社會輿論焦點,帶動該話題持續保持曝光熱度。
輿論認為,共享單車押金監管存在漏洞以致資金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有效解決“退費難”問題需要企業自治、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的協同推進。針對共享單車問題,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相繼出臺指導意見,明確違規處罰細則,遏制“野蠻式成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年內多次發聲,通過約談相關企業、召開座談會、發布公開信、向公安刑事舉報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押金和預付金存管等權益問題的解決。12月,廣東省消委會正式起訴小鳴單車,啟動共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
No.4網絡訂餐
社會影響力:79.67
“外賣熱”的背后,是安全衛生、規范管理、監督責任等諸多隱患,其引發的“‘廁所外賣’被曝光”“送餐員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送餐員辱罵報復給差評客戶”等惡性事件在今受輿論的重點關注。保障消費者享受安全的食物與合格的服務,成為公眾熱議的消費者權益話題。
“互聯網+”下的外賣,涉及工信、食藥、衛生、工商、質監等多個部門,公眾期待在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監管部門能建立協調機制,提升監管成效。2017年,由國家食藥監總局等部門牽頭制定《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外賣配送服務規范》等相關規定,進一步對目前外賣市場的無序競爭進行規范,治理效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