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頻發 家庭因素不可忽視
在校園暴力的案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陜西渭南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人大都是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而剛才短片中提到的浙江溫州的那起案件中,施暴的幾個女孩大部分都是父母離異,跟父親住的居多,從小缺少關愛,或者自己也曾受到一些過暴力。專家表示,留守兒童、單親家庭,一方面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保護,父母也容易對孩子的異常情況缺乏足夠重視,另一方面,家庭關愛的缺失,也讓他們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在浙江溫州的校園欺凌案中,施暴女孩們建立了一個名為“伐木累”,英文family的音譯,這么一個微信群,相約出去尋找施暴目標。
溫州市心理服務志愿者協會理事 國家心理咨詢師 胡新軒:她們(微信)群的名字叫“伐木累”,是family家庭的音譯,當一個團體出現的時候,就證明每一個成員能從這個“家庭”中獲取需要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而案件中,7個女孩有6個父母離異,并跟父親生活。心理咨詢師胡新軒認為,在母愛缺失的單親家庭中,青春期女兒對于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仇恨會越發強烈,轉而將情緒轉嫁到同齡女性身上,通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來達到情緒宣泄的目的。
溫州市心理服務志愿者協會理事 國家心理咨詢師 胡新軒:因為父親不善于表達,在孩子度過青春期的時候,他沒有更好的去關注孩子的變化,沒有做到開放式溝通,所以當青春期逆反期過了以后,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扭曲。
每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我們都會習慣性地問兩個問題:學校的責任呢?家長的責任呢?除了家長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缺失之外,不可否認,懲罰機制的缺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所以今天,要盡快完善校園暴力立法和執法,明確標準、明確責任主體問題,而對于那些在青春期走偏了的孩子,對他的矯正和感化,是不是也應該跟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