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王爭霸賽現場,第二次獲得“參王”稱號的阮克動展示自己養殖的海參。
5月,霞浦海岸線旁的漁排上,養殖戶老蘇蹲在網箱邊,抓起一把餌料撒向水面。波紋蕩開,海參黝黑的觸須緩緩舒展。
20年前,這方海域還養不活一只北方的參苗;如今,這里已躍升為中國南方海參之鄉,年產值破百億元。
浪濤聲里,藏著人才與大海的對話。
近年來,霞浦通過深入實施新時代“福寧興才”人才強縣戰略,深化“引育留用”人才全鏈條工作體系,引導人才在水產養殖、旅游民宿、文化傳承等產業方面持續發力,連續三年上榜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從“一粒卵”到“百億鏈”
“楊博士,這茬苗咋不長個兒?”養殖戶捧著玻璃缸沖進南坂村的工作室。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楊求華俯身觀察,顯微鏡下的海參腸道泛著異樣紅斑。這位戴著草帽、褲腳沾滿海泥的博士,已在漁排上扎根多年。
2022年,仿刺參秋季育苗試驗進入關鍵期。楊求華駐守在育苗車間,連續30天記錄水溫波動。凌晨3點的監控屏前,他盯著7℃恒溫池里慵懶擺尾的種參,突然拍案:“該優化餌料配比!”
餌料配比的細微調整,讓南方首次實現海參苗種本土化繁育。如今車間里,每公斤400頭規格的幼參如黑珍珠鋪滿池底,將被裝車運往北礵島海域。
海風裹著咸腥掠過三沙港,養殖戶阮克動在新式網箱上,將本土參苗倒入吊籠。他記得10年前北參南養的艱辛:每車北方苗種運輸損耗三成,養殖周期長達兩年。
而今,霞浦本土海參苗新品系的耐高溫特性,讓成活率躍升20%。在今年參王爭霸賽上,他憑借自己養殖的重達964.6克的海參,第二次獲得霞浦“參王”稱號,并再次創下歷史紀錄。
當地科技特派員的海上工作站,此刻正上演“鮑參共舞”。北壁鄉的深水區,海參吞噬著鮑魚殘餌,鮑魚因活動量增加而肉質緊實。這種全國首創的混養模式,讓綜合效益提升四成。
浪濤聲中,楊求華手持采樣器對年輕技術員說:“產業升級就像趕海,要看得見潮汐的縫隙。”
產業裂變比浪花更快。在溪南鎮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區,工廠車間飄出鮮香。女工將即食海參片裝入禮盒,金湯佛跳墻的濃香裹住晨霧。
公司負責人撫著冷鏈車外殼,驕傲地對記者說:“霞浦正逐漸代替北方,掌握了全國海參定價權。”窗外,滿載的貨車駛向高速,車頭“霞浦海參”的標志映著朝陽,晃成一片碎金。
從鄉野居到文旅潮
在三沙鎮東壁村,陳蜀曼推開民宿的落地窗。海風撞進來,掀動她手中的藍染桌布——這是霞浦海洋經濟的另一種寫法。
2016年,這位從北京歸來的設計師砸掉老宅隔墻,用270度落地窗把屋外的山海裝裱成巨幅“油畫”。泳池倒映晚霞的瞬間,快門聲此起彼伏……憑借獨具的設計感和壯美景觀,這里已成為小紅書打卡勝地。
“以前游客拍完日落就走,現在愿意為一張晨霧照片住三天。”她翻開登記簿:上??腿祟A訂了三個月的海景寫作間,北京家庭連續五年來過春節……
記者乘坐“山海交響號”來到北礵島的另一間民宿,主人孫麗麗剛送走科考團隊。這個曾靠漁船補給的小島,今年“五一”假期20余家民宿提前兩個月售罄。
霞浦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全省首創民宿人才認定辦法,為陳蜀曼等民宿經營者發放“福寧英才卡”;市場監管部門蹲點指導房屋通道改造;文旅局組織攝影大咖設計“最佳拍攝客房”。
站在虞公亭新建的觀光棧道上,民宿協會會長指著錯落有致的建筑群思緒萬千:“這里每棟房子都是人才與大海的合著。”
截至目前,霞浦共有各類民宿600多家,2024年接待游客130多萬人次,營業額超4億元,帶動近2萬人就業。當地不少民宿多次獲得“中國最具個性品牌民宿”“中國民宿打卡必去點”“中國最佳民宿品牌”等榮譽稱號。
當地人才辦的檔案室里,記者見到兩份特殊清單——一份是基層科技工作者的“急難愁盼”臺賬,從子女入學到種苗冷鏈運輸;另一份是專家信息庫,見證著“向海而興的人才密碼”。人才是產業之基、發展之要。海參產業以“一粒卵”孕育出百億產業鏈條,民宿產業借鄉野村居掀起文旅熱潮,這場雙重蝶變的背后,始終躍動著人才驅動的強勁脈搏。(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然 通訊員 陳偉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