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四川省宜賓學院人事處在學校辦公網上公布了新一輪職稱評定的校級評審結果,其中,申報副高級職稱(副教授、副研究員)的共有64人,最終有23人通過校級評審。但在這輪評審結果中,很多學術科研業績評分在學科組排名靠前,甚至排名第一的教師卻發現自己落選了,一些業績評分遠遠低于他們的人卻在名單當中。
在這所學校里,申報副高任職資格,需要通過三輪評議,前兩輪都在學校完成:首先由學科組評議通過,再報校評審委員會通過,最后,由學校向省教育廳有關學科組推薦評審。
近日,該校多名教師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講述了學校內部職稱評定的亂象——學校對不符合條件的“關系戶”網開一面,甚至專門出臺政策為其大開綠燈。
教學科研評分高的反而評不上職稱
據介紹,在每年的校級評審之前,宜賓學院都會對申請晉升教師職務的人員進行業績展示,并對申報人員的基本情況進行公示。其中,量化的標準主要分科研和教學兩部分。
在科研方面,學校會公布每名參評教師的學術科研業績評分以作參考。
根據2011年學校官方文件《宜賓學院學術科研業績計分辦法》,學術科研業績的計分范圍包括論文、著作、科研成果、項目、獎勵和專利等。以學術論文為例,在從E到A類不同級別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分別加1~12分不等,被SCI、EI、CSSCI等收錄的文章則加12分,發表在學術刊物增刊或內部刊物上的不計分。
9月底,學校辦公網上就對所有參評人員的學術科研業績評分進行了公示。奇怪的是,通過校級評審的23人中,有10人業績評分都在30分以下,6人不足20分,甚至有幾個人的得分只有個位數;而未通過校級評審的人中,卻有不少業績計分都在30分以上,甚至還有一些達到50~60分,卻落選了。
而在教學方面,校教職委會聽參評老師的一節課并為其打分,若通過80分,方可參選。教學評分不對外或不在校內公布,只在評審會上宣讀。然而,記者查閱公示教師的履歷卻發現,有位教師曾獲得多項校內外優質課獎項,發表3篇被EI收錄的論文,科研業績評分60分,卻未能通過評審。
“要是科研不行,我們可以努力;要是教學不行,我們可以改進。但現在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提高了。”教師何南說。
發表在非法刊物上的論文也算分
在最基本的門檻上,根據宜賓學院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宜賓學院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管理辦法》第二章第六條,申報晉升副教授及相當職務的人員,必須具有7篇及以上公開發表的科研論文,其中有2篇及以上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
該校一名青年教師王聲表示,這所二類本科院校將參評的門檻設得很低,教師很容易進入評審,競爭也就異常激烈。“這個標準簡直低到離譜,特別是對于理科來說,只用發兩篇核心期刊,在省內其他一些高校都是不可能的?!?/P>
然而,在通過評審的人當中,有一些甚至在基本條件上都涉嫌造假。在辦公網上公布的參評人員公示表中,有兩名教師的履歷中都稱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但記者搜索發現,這兩篇文章都是發表在這些學報的增刊上,并不應該被承認;還有一名教師的文章,竟然是發表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點名的非法刊物上的。
當記者向負責計分的科技處詢問時,對方工作人員表示不便接受采訪。但科研管理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與去年的評分方法相比,今年的評分方法又有了一定的變化,但還未對外公布,比如原本增刊不能加分,現在,“985”大學學報的增刊也算4分。
評選完全由投票決定,只看關系到不到位
為什么業績評分高的反而評不上?
“說是參考業績評分,但實際上,評選完全是由學科組和校級評審委員會投票決定的,贊成票數超過2/3就能通過。你問評選理由,從來不給理由,這也是一大特色?!焙文险f,“尤其是在校級評審委員會那一關,投票完全不看你的資質和履歷,只看‘關系’到不到位。”
每年8~9月,宜賓學院都會公布新一屆的校級評審委員會委員名單,一般有20多人,主要包括校領導、各學院院長和一些重要行政職能部門,如人事處、教務處的負責人,其中,校長任主任委員,還有3名副主任委員。
“公布名單,就是告訴你,該開始‘活動’了。”何南說,不少老師提前一年就開始“活動”,打點關系,請客吃飯,給評委送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宜賓學院中層干部透露,在學科組初評后,會按照該組參評教師的業績評分和教學評分進行排名,并上交給校評委,在校級評審會上公開念出來。但在他曾經參與的校級評審投票過程中,評委們往往根本不看參評老師的教學和業績評分,剛開始念參評老師的材料時,評委們都已經把票投好了。“其實大家心里都早已有了人選。”
記者聯系了兩名副校長,要求采訪參與評審的情況。其中,一名副校長在電話中表示自己在外地出差,不方便交談;另一位則說,評審會的情況屬于學校內部信息,不能對外透露,應由校長辦公室等學校有關部門作出解釋。
參加過校級評審、但最終落選的教師崔玉山記得,他曾被一名比較熟的二級學院院長勸說去“走走關系”?!斑@就是游戲規則。”這名院長對他說。
混行政圈子,比教學科研更重要
崔玉山說,在校級評審時,不分文科、理科、工科,全部放在一起投票,有的處長、院長根本不懂別的領域,就只投認識的人?!案咝1緫撝亟虒W和科研,但我們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水平不高,跟重點大學有很大差距,因此,行政被放在比教學和科研更高的位置上?!?/P>
王聲認為,在這所規模不大的“二本”學校,投票之前的“活動”還不是最重要的,學校內部的關系網更為重要,這使得不少行政人員都順利地評上了副高職稱。
根據去年公布的校級評審結果,學校通過評審的25名教師中,確定在學校各處室、科室擔任行政職務的就有11名,其中不乏一些科長、主任,此外,還有一些是學校中層領導的親戚。
學校官方網站上的《宜賓學院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管理辦法》規定,兼任黨政管理工作的教師和兼任教學工作的黨政管理干部(雙肩挑干部),申報評聘教師職務,其教學工作量應達到二級學院規定教學工作量的1/3以上。
但據不少教師反映,實際上,大多數行政人員基本不從事教學,遠遠完不成教學工作量。但由于經常處理行政事務,和領導關系好,所以容易通過評審。
“他們在行政圈子里混,和很多評委關系都熟了。給熟人根本不用送禮,給不熟的人才需要送禮?!蓖趼曊f。
“評上了副教授就是終身的副教授,這些行政人員有了職稱以后,就更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做科研,專心仕途了?!绷硪幻處熇蠲辣硎?,由于職稱評定是一勞永逸的,也因而催生了黑幕。
幾名教師都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反映,近3年來,由于高學歷的教師比例越來越大,具有參評副高職稱資格的教師也越來越多,競爭才變得格外激烈。前幾年,申報副教授的基本都能評上,現在就跟評教授一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每年通過學校評審送到省里的教師名單,卻往往少于省里計劃給學校的名額。
李美說,這是因為不少學院的院長為了保自己的“關系戶”,常常投棄權票,這使得票數超過2/3的教師數,竟然總是低于學校計劃上報的人數,這樣,名額就可以順延到下一年使用,“不便宜外人”,珍貴的名額就這樣被浪費了。
在記者向校長辦公室提出采訪要求時,對方以不清楚事情為由,拒絕了采訪。
在人事處的公示上還有一句話:有需要反映情況者,請于本周內以實名制書面形式與人事處聯系。
“以前有人反映情況,結果暗地里被整了?!蓖趼曊f,“現在大家都不敢說話,畢竟還要生活?!?/P>
(應受訪對象要求,文中教師均為化名)
明修“海歸”棧道暗渡“關系”陳倉
在近兩年的宜賓學院職稱評審中,還受到不少教師質疑的是,學校用偷換概念的方法,專門設立了“綠色通道”,使本來在初評時就被刷掉的兩名“海歸”教師,連續兩年都通過了校級評審。
去年,該校3名有海外學習經歷的講師參加了評審,其中兩名分別在俄羅斯、日本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另一名則在國內讀完碩士,但去年曾赴與宜賓學院有交流合作協議的美國某學院訪學一年。
當時,3人的業績評分都不高,其中有兩人分別為4分、7分,另一人為26.67分。在學科組評審時,他們就都被刷掉了。但在不久以后,宜賓學院卻通過一份新出臺的文件,將3人中分數較高的兩人順利送進了校級評審。
雖然這兩名教師順利通過了校級評審,卻沒有通過省級評審,最終也沒能評上副教授。今年,這兩位教師的名字又赫然出現在通過校級評審的公示名單中,而依據同樣是去年的那份文件。
這份名為《關于成立國外留學進修人員專業技術職務學科評議組的通知》的文件,規定“海歸”人才在校內的兩輪評審中,只對科研業績進行審核,如滿足基本條件,就可以直接通過,不必參加與其他人的競爭。
網開一面的依據何在?
宜賓學院的文件稱,其依據是四川省委出臺的兩份有關海外歸國人才職稱認定的通知。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比對了這兩份省級文件的相關條款后發現,這兩份省級文件不足以支撐宜賓學院的文件。
其中,第一份文件是2007年四川省出臺的《關于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來川工作綠色通道的實施意見》,其中規定,“高層次留學人才”可以直接報省人事廳認定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
這份文件這樣認定“高層次留學人才”:取得國(境)外博士學位,在國(境)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完成博士后研究,或取得國內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且在外研修、講學一年以上的高級訪問學者,能夠直接獲得“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稱號,經省人事廳認定后,辦理《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身份證明》。
在海外取得碩士學位的,則在學術科研方面有8項具體的界定指標,滿足這些指標才能破格。這8項指標與2005年3月由國家人事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出臺的《關于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中規定的8項指標基本相同,例如,在國際學術技術界享有一定聲望,是某一領域的開拓人、奠基人或對某一領域的發展有重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于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職務的專家、學者等。
而這兩名教師的履歷和資質,顯然與該標準相差甚遠。雖然其中一名是“海歸”碩士,但不符合8項指標;另一名雖在外訪學一年,但在國內只取得碩士學位。
第二份文件《四川省人事廳關于作好海外留學回國人員職稱認定工作的通知》則出臺于2002年,其中明確規定,獲得海外碩士學位的,如非首次確定職稱,需從事專業技術工作8年以上,才可認定副高級職稱。
事實是,這兩名教師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參加工作,即使參加今年的評審,工作也未滿8年。他們都在2006年10月首次確定職稱,均被聘為講師。
學校的這項政策是有意偏向“海歸”,以吸引人才嗎?
幾名教師都反映,事實并非如此,這種保護“海歸”的措施,只是保護“關系戶”的幌子。因為這兩名教師中,一人為領導的親戚,另一人則是學校某科室的科長,學校只是為了保證他們通過職稱評審,而專門出臺了這項規定。
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聯系上了兩名教師中業績評分為7分、被疑為領導親戚的教師,并向她核實相關情況,對方正在外地,當記者說明來意后,她表示不方便說話,稍后再回復。之后,記者再撥打她的電話,卻無人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