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宋代龍窯復燒開窯儀式22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行,同時開窯的還有元代饅頭窯和明代葫蘆窯。中國古陶瓷專家和工藝美術大師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中國古陶瓷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部主任呂成龍說,這次龍窯燒制的仿宋代清白瓷釉色深淺不一,光亮、造型逼真,真實再現了宋代器物的特色。
龍窯是宋代景德鎮的典型瓷窯,形如長龍,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為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景德鎮先后在湖田、麗陽、銀坑、繞南發現宋、元、明三代龍窯5座,長度從十幾米到四十幾米不等。
據新近發布的《景德鎮陶瓷詞典》介紹,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龍窯,龍窯的燒成溫度已達到1300攝氏度,而且容量特別大,一次可裝燒的器物多達上萬件。
國家文博研究館員周榮林說,龍窯在景德鎮陶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所燒制的“青白瓷”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飛躍,也讓景德鎮(時稱昌南鎮)在北宋景德年間一躍成為世界制瓷中心,得宋真宗賜名“景德鎮”。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特點是白里透青、青中顯白,潤澤度近似玉器,在宋代的出口瓷器中青白瓷占據主導地位。
為再現宋代青白瓷制作工藝,景德鎮成立了宋代龍窯復燒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團,一面考證歷史文獻,一面對景德鎮和江西省內外的龍窯遺址進行考察,掌握第一手數據材料,經過反復論證后繪制出龍窯窯爐圖紙,并依圖攣窯。
景德鎮龍窯攣窯工程于2012年8月開工,窯址位于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繼承人余云山使用傳統材料和技藝專門制作,窯體長31米,寬2米,高1.9米,煙囪高5米,可燒萬余件瓷器。
余云山說,龍窯窯室分成好幾段,可以根據所燒的瓷坯數量分段燒,非常靈活且節約燃料。而且,窯磚保溫效果非常好,里面即便燒得通紅,外墻卻不燙手。此次新攣的龍窯很牢固,每月燒一次,可以連續燒5年。
10月19日,景德鎮舉行了宋代龍窯復燒點火儀式,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明代葫蘆窯同時被祭祀過“瓷業三圣”的火種點燃。
69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家旺是這次復燒工程的把樁師傅,負責控制燒窯火候。他告訴記者,此次宋代龍窯內燒制的陶瓷品種主要是仿制的宋代青白瓷,數量約3000件。燒造過程中使用傳統的松木燃料,20多小時的燒成過程中,胡家旺不借助任何現代儀器,全憑肉眼看火焰顏色以判斷窯爐溫度。
“龍窯使用傳統工藝,體現出景德鎮人對歷史文化的敬仰和對歷史文物的動態保護?!敝軜s林說,此次龍窯復燒成功再現了景德鎮宋代典型瓷窯燒成實景,是一座讓人們了解宋代陶瓷燒成過程活的博物館。通過復燒,龍窯的營造技藝、燒成工藝也在動態生產中得到傳承。
景德鎮市副市長熊浩說,復燒古代瓷窯既是歷史名城景德鎮創建優秀品牌的契機,也是保護和傳承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向世界傳播中國瓷都陶瓷文化的需要。
中國瓷都景德鎮具有1700多年的制瓷歷史,歷代典型瓷窯包括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明代葫蘆窯和清代鎮窯。
2009年景德鎮成功復燒了清代鎮窯,2010年和2011年又相繼成功復燒了元代饅頭窯和明代葫蘆窯。短短四年時間,景德鎮就成功實現了歷代典型瓷窯跨越時空同燃窯火的盛況。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管理處主任陳武平說:“龍窯復燒成功后,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形成宋元明清四代完整的窯系,讓廣大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景德鎮古代燒造技術的演變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