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長期用嘴撕牛奶袋易造成重金屬鉛中毒,昨天,記者從超市購買7種袋裝牛奶,通過北京服裝學院材料檢測中心和民間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檢測發現同一結果:包裝中不含重金屬鉛、鉻、汞(《新京報》9月26日)。
事實勝于雄辯,記者抽樣監測檢查結果似乎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的“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實為誤傳,事實上經過對不同“嘴撕牛奶袋”牛奶的抽樣檢測,其包裝中不含重金屬鉛、鉻、汞,所以易鉛中毒的結論不戳自破。從近日個別媒體報道袋裝奶嘴撕牛奶袋容易造成重金屬鉛中毒、長期口撕袋裝食用影響到血液系統、腸胃系統,到記者立即介入進行抽樣調查和遞交相關部門檢測,最終印證一個事實,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體會出記者對輿情的快速反應和實事求是的印證披露態度,這不僅凸顯了新聞工作者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追求,更凸顯了新聞工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但為記者的積極介入調查而叫好的同時,我們不由產生這樣的疑慮:如果記者不是如此凸顯自己的責任意識積極主動介入,那么“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的誤傳會不會導致新的一場輿情風波?如果記者不是如此負責的進行抽樣調查檢測,那么相關輿情會不會一再升溫而再度挑戰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弱不禁風的敏感神經進而引發食品安全又一次地震?同時,記者的抽樣檢測無疑是負責任的,但關鍵是,記者并非是專業的職能工作人員,如果現實中無法獲取檢測機構的配合,或者檢測的方式方法因為身份因素、職業因素等等,而導致這種抽樣看似科學失責存在缺憾和不足,那么記者即便再負責,社會責任意識再強,這個結果是否就能徹底澄清事實并平息民意的焦慮和不安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很顯然,記者的自身職業職責是不能保證記者就能百分之百對“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傳言作出完全科學無誤的診斷的,如果記者都能如此干預食品安全傳言,那么記者顯然是太萬能、太強大給力了。同時,對于與人們須臾不可分離的食品安全領域而言,對于社會高度關注的食品安全行業而言,其安全的前置審核、檢測、檢查監督、執法監管等等,必須由專業的職能部門和專業的工作人員來進行,才能做出科學的、公平公正的甄別和判斷,這又豈是記者所能承擔得了的?
“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無疑是一起典型的食品安全輿情,而這也是讓公眾和民意焦慮并繼續求證的食品安全輿情,對于此輿情的處置,不僅關系到民意焦慮的平息與否,更關系到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實與否,關系食品安全保障到位見效與否。因此而言,對于“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傳言,不管其真實與否,因關涉到食品安全領域,關系到食品安全輿情,關系到食品安全民意焦慮與不安,其都應該得到職能部門的及時回應,而這種回應是建立在職能部門及時關注食品安全輿情,及時采取專業的措施利用跟蹤相關食品生產、抽樣檢測調查等方式,給民意一個負責任的交代,而引起職責所使,因其專業權威,不管是監督檢查還是檢測甄別判斷,都是其他所不可比擬,但明明為職責所然,原本應及時回應民意焦慮的,卻反而被局外人記者在回應民意、平息民意焦慮方面捷足先登,這確實讓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部門汗顏和臉紅。
不管是從職能職責上,還是從職業責任的履行和擔當上,類似的“嘴撕牛奶袋易鉛中毒”輿情和民意焦慮的回應都不該僅僅是記者的事,而應該是職能部門的事,面對記者的正義擔當和責任所使,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確實值得反思。也許在食品安全領域,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這種責任意識的萌發和積極主動精神的呈現。作者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