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這是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做客新華網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在線訪談中提及最多的兩個詞。
中國制造業核心升級非常重要,而“我們只是剛剛起步,希望以后中國的機加工設備都是格力生產的,這確實挑戰很大,但我愿意籌錢嘗試,為中國真正成為制造強國貢獻力量”。這位勇往直前、敢于打破常規,集美麗、魄力、智慧、理性于一體的女人面對訪談間的鏡頭坦誠、堅定地說到。
董明珠
馬桶蓋事件值得國人反思
2015年春節,日本多家大型電器店里的智能馬桶蓋被中國游客一掃而空,甚至出現斷貨現象。能沖水,能烘干,甚至還能按摩,對于不少中國游客來說,乍一聽可能覺得新奇,但其實這款馬桶蓋在國內早就有售且銷量一般。
董明珠說,這是很可笑的事情,馬桶蓋不是高技術含量的東西,稍微用心就能做出來,但卻引發這么大的反應,中國要以馬桶蓋為例有所反思。
她認為,中國的企業體量很大,但是核心競爭力不高,即沒有真正好的東西,真正好的產品不僅能給人們生活質量帶來變化,甚至能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度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董明珠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給我們十年時間,對制造業來說有一種緊迫感,它意味著未來十年,中國將經歷由原來簡單、粗獷式的制造,變成創造性的、更高端制造的過程。她舉例,兩款電飯鍋相關指標基本接近,用一樣的煮飯模式煮出飯后,一款口感好,另一款卻偏硬,“很明顯人家勝你一籌的就是技術”。
的確,高端制造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技術,技術不可能天上掉下來,以前中國企業更多的是買技術、模仿,但這樣的做法導致的后果是技術核心東西根本無法掌握,需要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其實,政府不需要給任何資源,政府只要給好的環境就可以,只要大膽支持有技術創新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就會走得更好,”董明珠說。
揭秘智能化布局 進軍手機并非為賺錢
近日,董明珠在中山大學的一場論壇上突然秀出了“格力”牌手機,引發一片驚愕。有業內專家認為這是董明珠的任性之舉,因為在手機行業里,新品牌的機會已經不多。
對此,董明珠回應稱,雖然格力做手機比較晚,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而且在這過程中要不斷地創造技術,通過競爭加快進步。
“我已經用了兩三個月了”,但仍沒有把它投放市場,“一定要把它做成讓消費者最舒適、最滿意品牌。我希望格力手機滿足三個特點:一是手感好,二是字清晰;三是耐磨經摔。等這幾個特點萬無一失了,我們將銷售到市場,讓一部分消費者開始體驗,”董明珠如是說。
進軍手機領域不是因為行業賺錢,而是要把它作為全系列智能化的一個工具,將手機和所有電器產品連在一起。
同時,董明珠還透露了她對未來智能化的一些思路,“我們的空調以后將成為一個家庭所有電器產品的載體”,這意味著,用空調把家里的整個電器串聯起來,通過對一臺空調的智能化控制,從而實現對一個家庭的所有電器總和的節能控制,“這樣的方式將會給整個家電行業帶來技術升級,也會使消費者對我們更加信任。”
如今,德國“工業4.0”已風靡全球,成為不少人耳熟能詳的熱詞。很多中國制造業企業也紛紛效仿,然而4.0后的情形是什么樣子的,卻很少有人關注,5.0將會帶來什么質的飛躍,董明珠表示正在未雨綢繆。
“前期技術儲備我們可以投入50億甚至100億,這些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它不僅可以帶來整個社會的變化,還體現了一個企業對社會的價值,因為他們堅持了創新,這種企業是長盛不衰的,”董明珠說。
沒有實體經濟的發揮 互聯網等于零
在董明珠眼中,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工具而已。“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它使生活發生了改變。”過去找人必須要走路過去,后來升級有了電話,再后來直接用微信了。董明珠認為,互聯網預示著一個時代的進步,手機、電腦、微信等即時通訊技術的產生都是巨大進步。
然而,在肯定互聯網為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董明珠再次強調“有了互聯網思維,你可能一樣打不過別人,因為沒有技術、沒有競爭力,實體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互聯網等于是零。”
將企業的技術創新看得如此之重的董明珠“對那些認為格力電器是傳統產業的言論一笑置之,完全沒有必要去辯駁他”,在董明珠看來,“你是不是時代的產物,能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取決于自身的生命力而不取決于外界”,顯然對于“互聯網思維”,已經被納入跟上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或者說是必要條件之一。
去年,以空調起家的格力電器,自動化設備已經賣出2.5億,董明珠認為這也只是剛剛起步,她希望“中國以后機加工的設備都是我生產的,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有資源,我們愿意籌錢去嘗試。”
這雄心勃勃的遠景當中,誰又能說沒有一點點互聯網的因素存在呢?畢竟這個時代都已經被打上了互聯網的印記,相信在我們這位“任性的董小姐”所謀劃的創新藍圖中定是緊隨著時代的步伐,將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思維融入了創新之中,而“創新”二字業已深深融入了這位“董小姐”的骨血,或者說是格力電器的產品之中。(記者 屈紹輝 謝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