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的小米公布了2014年的成績單:共銷售了6112萬部手機,增長227%;含稅收入743億元,增長135%。
換個方式計算,這意味著過去一年每22.3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買了小米手機。這一銷量也讓小米的董事長雷軍感慨:“同行們對小米模式的研究、學習、模仿已達到‘像素級’,而小米從行業的追趕者,變成了被全行業追趕的對象。”
創業近5年,在業界的爭議聲中成長的小米,被解讀為“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企業的游戲規則”:它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互聯網手機”,掀起了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熱潮,但它的商業模式不靠硬件,而是靠服務賺錢;定位發燒友手機并形成了獨特的粉絲文化;而每年它的身價都在“三級跳”,從2.5億美元到現在的450億美元估值。
在國內智能手機行業增長收窄時,同業角逐更是到了比拼持久力和整體生態系統能力的大淘汰階段。
對于其他躍躍欲試的手機廠商來講,還有可能性再復制一個小米么?
只靠營銷是誤讀
關于“小米模式”,小米內外部曾總結出了很多經驗,一方面是雷軍所說的軟件+硬件+互聯網“鐵人三項”及其背后提供的極致的產品體驗;另一方面是“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但“小米模式”背后,沒有自建工廠靠“外包”的小米如何做好手機?小米的成功是不是只靠營銷?這些問題,都是競爭對手對“小米模式”的質疑。
“小米的成功只靠營銷是誤解。”在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此前在《參與感》一書發布會上,對記者強調,“小米營銷是口碑傳播,口碑本源是產品。”
例如,“小米沒有KPI和考勤制度,工作的驅動并不來源于大項目組業績,也不是基于老板的個人愛好,都是真真切切地從用戶反饋過來的。”黎萬強說。
而回顧過去3年小米走過的路,雷軍對記者表示,小米真正學習的其實是這幾家公司:同仁堂[-0.13%資金研報]、海底撈、沃爾瑪和Costco(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像同仁堂一樣做產品,貨真價實,有信仰;向海底撈學用戶服務,做超預期的口碑;向沃爾瑪、Costco這樣的公司學運作效率。
他稱,小米對自我要求高,連組裝環節都是去全球走訪,“為什么我們一遍一遍找富士康,最后找到了英華達,去年大幅度推進自動化生產,小米有上百人盯在工廠做制造生產線,因為外包是個趨勢,很多人質疑我們沒有工廠,但舉個例子,小米大樓是包工隊做的嗎,事實上是設計師、監理、業主做出來的,不盯或者盯得不夠,我們的能力還要進一步提升。”
在高成本的背后如何做到性價比,在雷軍看來,商業競爭的核心還是高效率。
他舉了個例子,來解讀小米的商業模式。三年前,他和金山的一幫高管去美國。當時金山軟件[3.61%]CEO張宏江一下飛機,就租了輛車直奔Costco,后來同行的七八個人也去了,回來以后都很激動。
“我感到很奇怪,獵豹移動的傅盛給我舉例,兩個新秀麗[-0.42%]牌子的大箱子,平時在國內賣9000多元人民幣,Costco只要150美元,合900元人民幣。我后來研究Costco發現,這家公司確實厲害。他們的信條是:所有的東西,定價只有1%~14%的毛利率。而他們的盈利模式是通過收取會員費來盈利,2000多萬的會員,每人一年100美元。”
“一個公司的毛利率越高,真的越好嗎?”雷軍問道,在低毛利的情況下,怎么高效率地工作才是厲害的地方。
而在高效率的背后,他對記者總結,小米的做法則是:“第一用電子商務直銷,第二倡導用戶口口相傳有效控制市場營銷等多個環節成本,第三是追求超高效率的運作。”
“未來不能說小米都會贏,但是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雷軍說,“它就像工業革命之后,傳統農業時代的公司對抗工業時代的公司,不管你能抵抗多久,你都會輸的。”
小米可復制嗎?
一千個人口中有一千種“互聯網思維”。但在“言必稱互聯網思維”以及相似的打法之下,結果卻可能千差萬別。
“究其原因主要是只照搬戰術而沒有從戰略上深度思考,戰略是堅持做什么不做什么,戰術是執行層面如何做。對于用戶而言,戰略如冰山之下看不見,戰術如冰山之上更可感知。”此前,黎萬強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
“首先,產品要有足夠的勢能。有些品牌也學小米做跨平臺合作,但效果出不來,這是產品品牌勢能的問題。因為好產品自己會說話,產品給力,才能不斷積累起品牌勢能,外部平臺合作是功率放大器,給勢能轉化市場動能時提供加速;而如果勢能本身不夠,那么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大平臺、做怎樣的營銷,即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恐怕也難有滿意的結果。”黎萬強在《參與感》一書中說。
而在商業模式上,和傳統的手機靠硬件賺錢是一錘子買賣不同。最初做小米手機時,把它當做一個互聯網產品來看,未來手機整個的生態圈,硬件貼近成本并不賺錢,但是可以憑借硬件的增值業務來掙錢,比如說硬件的配件、軟件云端的服務和應用渠道的分發等。而這也是小米與國內手機廠商競爭的殺手锏。
此外,對于不同企業來說,面對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構建社會化傳播渠道上也不必一鍋粥一起上。
例如,小米最早一批用戶是發燒友,黎萬強稱,如果單純依靠微博傳播太碎片化了,所以需要搭建論壇沉淀用戶,而在沉淀幾十萬用戶后,才通過微博、QQ空間等社交媒體擴散,并借助微信做服務平臺。但如果換成黃太吉煎餅,“他們微博內容運營不錯,但并不需要在論壇上讓用戶深度討論一個煎餅上的芝麻是100粒好吃還是101粒更好吃”。
而雷軍則對記者表示:“我的成功可以復制是外界的誤讀。”他稱,再復制一個小米很困難,但模式可推廣。小米投資的企業和團隊中,不少是傳統產業做技術做研發的,但是現在煥然一新,因為有了小米模式“武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