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支撐東北振興的環境和要素已發生根本性改變,資源紅利、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已消失殆盡。對東北地區而言,現階段所能利用的獨特優勢是過去長期形成的雄厚工業基礎和相對發達的實體經濟,未來發展的內在潛力大小取決于市場取向體制機制改革紅利的有效釋放程度。
一、要對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充滿信心
過去兩年,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2016年遼寧省經濟出現負增長,吉林、黑龍江兩省經濟增速也比較低,這令“東北塌陷”“東北衰退”的言論甚囂塵上。東北經濟能否重振增長動力和活力,是民眾關心、國家著急的重大戰略性問題,事關我國能否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此,2016年的中央7號文、國務院62號文,以及國家發改委配套出臺的《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等,對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無疑是一劑強心劑。
事實上,無論是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的后勁仍是比較足的。短期內,在完成經濟指標擠水分之后,東北三省的主要經濟指標正在逐漸企穩回升。在本地區原有增長趨勢之外,國家預計通過三年滾動實施方案有針對性地向東北地區投資1.6萬億左右。這不僅會加速東北地區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而且會促進東北地區經濟實現較快增長,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長期內,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政策紅利會逐漸釋放,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級新區金普新區等重要經濟功能區的示范與引領效應會逐漸發揮出來,民間投資在市場機制不斷完善與“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下將逐漸回暖,消費增長和服務業發展將帶動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在上一輪經濟周期中受到外需制約的東北地區實體經濟,將有可能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表現出更有利的獨特優勢,從而支持東北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實體經濟優勢是東北地區從老工業基地升級為新工業基地的重要基礎
最近,關于實體經濟有很多爭論,尤其是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聲稱要制造業重回美國、我國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比較中美制造業成本等言論之后,許多人不禁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危機感。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東北地區的實體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軌跡和發展質量。作為我國建國以來的重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在裝備制造、原材料生產等領域長期積累形成的核心技術、生產工藝、管理模式、生產與管理人才等工業基礎資源,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重要優勢,這是其他地區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的。東北地區一直被飽受詬病的工業一柱擎天、虛擬經濟不發達,但如今這種“偏實”的經濟結構完全可以打造成為新形勢下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獨特優勢。
國家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戰略提出,到2025年將東北地區打造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這順應了“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要求,必將推進東北地區工業技術創新升級,鞏固和提升實體經濟優勢,將東北地區從老工業基地升級為新工業基地。在此過程中,東北地區必須依靠既有的實體經濟優勢,在雄厚的工業基礎與完備的工業體系之上,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提升價值鏈競爭優勢。
三、市場活力的有效釋放是東北全面振興的主要內在潛力
市場活力不足一直是東北地區的短板,但在市場機制完善過程中也可以形成后發優勢。東北地區較強的工業基礎之所以沒能在新常態下轉化為競爭優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場化程度不高是首要制約因素。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權力過大,導致不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圍著政府轉,要政策、要項目、要審批,市場需求和市場機制被長期忽視和破壞,導致了大量的資源錯配、低效利用等情況。如,多數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而不是企業技術研發一線;國有企業占據了大量資源,民營資本引入不足,民間投資大幅萎縮;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主要面向產業用戶而忽視大眾消費者;實體經濟資本和金融資本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房地產業,或是其他地區虛擬產業,本地服務業發展沒能得到金融資本的有力支持。因此,在東北地區,市場機制改革是統領性的紅利,其可以帶動創新資源、開放資源、實體和虛擬資本等資源的有效利用,這也是國家將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首要功能定位為“加快市場取向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總之,在東北地區較強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充分利用國家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釋放市場改革紅利,將形成“實體經濟+市場活力”的獨特優勢與內在潛力,進而有力地推動東北地區新一輪全面振興。(周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