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至24日二十國集團(G20)成都財長和央行行長會發布的公報中,“支持本地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被列為七大發展綠色金融的可選措施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此次會議結束后不久對財新記者解讀表示,本地綠色債券市場也就是指本幣綠色債券市場,與之相對應的,是資本項目基本開放的OECD國家形成的一個國際化的綠色債券市場。
“發展本幣市場在許多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是必要的,”他說,比如這個國家的資本市場還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仍存在一定管制;同時,這些國家考慮到相對特殊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本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及政策導向有自己的特點。
在這些情況下,這些國家往往愿意發展本地或者說本幣的綠色債券市場,“中國就是個案例。”他說。
201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綠色金融債的公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即綠色債券的定義,從而啟動了中國的本幣綠色債券市場。
2016年初至7月22日,中國發行的綠債總額已近12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同期發行量的比例達45%,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
“但潛力還是非常大。”馬駿表示,目前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不到全球所有債券發行量的1%;而在中國占比的粗略估算也還是一個很小的個位數。
此次會議的G20公報還提到,“鼓勵并促進就環境和金融風險開展知識共享”。馬駿解釋稱,環境和氣候因素可能會影響金融機構的一個風險因素。
他舉例稱,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主持今年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英格蘭央行,曾做過一項關于氣候因素如何影響保險業的研究,其中一個議題是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保險業所持有資產的價值。
假設某個保險公司持有了很多能源企業的股票,如石油公司的股票,在全球氣溫上升被限定在2度以內的政策環境下,未來可燃燒的石化能源的總量就面臨上限,一些專家因此估計石油股的價值大幅下降,因為70%的地下儲藏石油將不可被使用。
通過此類研究將氣候、環境風險顯性化后,有些國家和企業已經開始采取行動。比如,不久前一家瑞典大型投資基金已經宣稱不再投石油公司,且已經投的石油公司股權還要賣出。
“這就是風險分析的具體運用,它可以改變資源配置。”馬駿說,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希望推動風險分析方法的建立,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強化金融機構向綠色產業配置資源的能力。
綠色金融是今年中國擔任G20主席國主推的議題之一。今年也是綠色金融問題首次被作為G20議題,并寫入G20會議的公報。
公報寫道,“我們認識到,為支持在環境可持續前提下的全球發展,有必要擴大綠色投融資。我們歡迎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提交的《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和由其倡議的自愿可選措施,以增強金融體系動員私人資本開展綠色投資的能力。”
公報提到的發展綠色金融的七大可選措施包括:提供清晰的戰略性政策信號與框架,推動綠色金融的自愿原則,擴大能力建設學習網絡,支持本地綠色債券市場發展,開展國際合作以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鼓勵并推動在環境與金融風險領域的知識共享,改善對綠色金融活動及其影響的評估方法。(記者 王力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