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6日專電(記者胡旭、楊迪)“金融危機已經過去8年了,世界經濟仍然沒有強勁恢復,陷入了低增長,形成投資少、增長少、消費少的不利循環,大家對未來比較悲觀。”日前在財政部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舉辦“應對經濟挑戰新方法”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上,OECD秘書長古里亞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此間,類似觀點被與會的多位國際財經權威頻繁提及。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我們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中長期挑戰越來越大,全世界不僅僅是GDP放緩,而且是生產率下降,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向不清晰。
“我們剛剛下調了未來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說,因為英國“脫歐”事件增加了不確定性,IMF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下調一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同時,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更大了。”
古里亞也認為,生產率下降與不平等性已成為疲弱經濟背景下各國正在面臨的新挑戰。“傳統的做法不是綜合性看待這個問題,只是片面性解決問題,我們不應該重復過去的錯誤,而要探尋新的方法來應對挑戰。更廣泛地去考量生產率與不平等之間的關系。”古里亞說。
“消除發展機會上的不公平,要用改革的思維和辦法。”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認為,要調整和消除各類扭曲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勞動力自由流動、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等一系列包容性經濟制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而不是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
中國的實踐得到了金墉的認可。他表示,要達到這樣的平衡,不僅僅是考慮短平快的辦法,而要對整個貿易、勞動力結構以及基礎設施等進行改善。他舉例說,中國的基礎設施發展很快,扶貧成效很好,阿里巴巴和淘寶也能夠深入到大山里面去。中國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率也有很大改善,這能保證未來的繁榮和富裕。
利普頓說,通過結構性改革來實現包容性增長是有用的。他認為,應該提高對研發的公共財政支持,加強各個層面的教育,增加基建的投資,開展產品市場的結構性改革。發達國家應放松管制,提升貿易自由化。
樓繼偉說,各個國家的結構性矛盾特征不一樣,但在應對策略上已有普遍共識。記者注意到,G20第三次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也重申,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