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1日訊 去年2月,莆田市民小張手機出現故障,便寄給網上商家維修,送回時故障是修好了,可外殼存在磨損。他希望賣家能給一定賠償,不過雙方協商不成,小張給了賣家的網店差評。不料,賣家以誹謗等為由,將小張告上法院。法院最終判決賣家訴求不具有法律依據,駁回訴求并認定由賣家承擔訴訟費。
據了解,小張的手機因出現黑屏,便寄送給在網上開手機維修店的小林維修,商定費用400元。手機寄回時,小張發現手機外殼破損嚴重,便與對方協商,不過意見無法達成一致。小張認為賣家沒有作出實質補償,反而將責任推給快遞公司,一氣之下他便給賣家的網店差評。
對于這個差評,小林無法接受,便將小張告上法院,要求對方賠禮道歉、恢復其名譽,同時賠償經濟損失6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并承擔本案所有訴訟費用。
荔城法院審理認為,小張對網店作出差評是行使消費者權利的合理行為,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對于誹謗的行為,原告也沒有提供有效證據。另外,小林提供的支付寶交易記錄是單方制作,沒有提供小張差評造成經濟損失的相關證據,所以小林的訴求沒有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海都記者 林養東 通訊員 吳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