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的化裝舞會面具
楊長生老人在刻紙
這些京劇面具是楊家的寶貝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制作道具這門家傳手藝,被楊長生發揚光大,產品遠銷歐美;手藝被評為非遺,但他更關心的是未來誰來傳承
精雕細琢的鳳冠霞帔,金光閃閃的刀槍劍戟,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面具……在鯉城金山社區,這些富有傳統韻味的戲劇道具,藏身于古樸小作坊。
這個作坊,是68歲的楊長生老人的創意地。這40多年,他沉迷在戲劇道具制作的世界,不僅擅長京劇臉譜,還有木偶戲道具。曾經,國際知名的木偶大師黃奕缺手中耍的獅子,都出自他的手。
如今,楊長生家傳5代的這門手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遠銷歐美。不過,最讓他欣慰的是,小孫子喜歡繪畫,可以做第6代傳人。
精美的面具 遠銷海內外
看那舞臺上面好多大花臉,紅白黃綠藍顏色油的臉,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12個人物面具,每個面具巴掌大小,戴帽披須,表情躍然,活生生的。
這些說唱臉譜,不是在舞臺上,而是在金山社區南區楊長生的作坊里。
68歲的楊長生是老泉州人。這12個粘香京劇面具,是他最滿意的作品,20多年前就獲得全國性獎。曾經,國際知名的木偶表演大師黃奕缺都常常夸他心靈手巧,黃奕缺后期手中耍的獅子,幾乎都出自他的手。黃奕缺對他的評價是:對手工的要求很高,每個細節都要做得又精又細;就算一個花紋,一點色彩,都從不馬虎。
楊長生尤其擅長梨園、高甲、木偶戲的面具和頭盔制作。楊長生做的獅子,也頗受海內外客人歡迎:柜子里的貨就是臺灣客預訂的,一紅一藍兩只臺灣獅,張牙舞爪,雙眼炯炯有神,甚是威風。除傳統的京劇面具外,他還制作了許多裝扮時尚的面具,有的繡金邊,有的畫著威尼斯風情,更有長鼻子、大耳朵的怪臉,“這些都是狂歡節的面具,美國人都很歡迎”。
做出精美的面具,這是個細工活。在作坊,楊長生的妻子潘阿姨帶上老花眼鏡,細細地刻著木偶帽的花邊,“一次連刻6張,每一刀都要把好力度,按著精細的模板,一刀一痕精雕細琢”。現在作坊里,她跟兩個兒媳每天都忙活著:從刻花到粘紙,從鑲金線到畫上斑斕的顏色,每一道工序都純手工。
棄學承家業 六代有傳人
楊長生生于刻畫世家。他爺爺楊文錦那一代已頗有名氣,因擅做道具紗帽,被稱作“紗帽錦”。
很小的時候,楊長生就開始學習繪畫和工藝制作。17歲時,他考到師專讀美術專業,由于家中手藝無人傳承,楊長生才讀兩年,師專還沒畢業,就回家開始正式繼承家業,之后曾師承木偶頭雕刻大師江朝弦、刻紙大師李堯寶等名家。
由于系統地學習了美術,楊長生制作起來頗有心得,他的處女作就一鳴驚人。當時,晉江安海雜技團要定做舞獅用的大獅子,毛頭小子楊長生竟然接了單。他獨自揣摩,通宵達旦,用了一個月才完成。
做了40多年,做道具是他的生命。他很自豪地介紹,做面具也歷史悠久,古代祈神時都要戴假面具,甚至武士都戴假面具以威懾敵人;在閩南,面具叫“假面”,演戲前也有場戴面具表演,叫作“加冠面”。楊長生更得意的是他用各種布做的獅子,作為收藏品頗有市場。
但是,由于學藝頗費時間,工藝復雜,冬天還免不了沾水污手,這些年來學習的人不多。做了40多年的戲劇道具,楊長生還是把衣缽傳給了兒子。現在,他更多的是做孩子們的技術指導。
在楊長生的作坊墻上,記者看到一張小孩子的畫,上面畫著一條飛龍騰云,連細小的龍紋也畫得很認真。這是楊長生的孫子5歲時畫的。小孫子逐漸長大,喜歡繪畫,也喜歡跟著大人們學做一些道具。“如果孫子喜歡,也可以學學。”楊長生說,希望這門裝滿榮耀的手藝,后繼有人。 (本網記者 林繼學 謝明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