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時,海水倒灌進村里,村民們苦不堪言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南安石井院下村濱海,與海岸線最近的距離不超40米。根據規劃,該村2000多畝的濱海灘涂,已由原來的曬鹽場變身為如今的濱海工業基地。
然而,由于該工程占用了村莊原有的兩道排洪閘,加之后來修建的排洪渠泄洪能力不足,使得村莊每遇漲潮便受“海水倒灌之苦”。這兩天正值漲潮期,院下村濱海的民宅再次成了重災區。不少村民說,這次倒灌最嚴重,“漫進屋里的水,都沒過膝蓋了”。
排出海水倒灌憂患,修建排澇站已勢在必行。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早在幾年前已被當地政府和投資商提上日程,如今相關設計和款項都已就位。但由于該工程將占用村民部分用地,受復雜利益糾葛的影響,排澇站建設被迫擱淺。對此,當地政府部門表示,此事關系民生,將盡快建設排澇站。
【現象】海水漲潮倒灌進宅 屋里積水沒過膝蓋
昨天下午2點多,院下村潮水剛退,村里的砂石路還留著被海水沖洗過的痕跡,濕漉漉的。
余阿伯的家,就住在村里的排洪渠岸邊,與排洪渠僅隔一條約5米寬的馬路。記者來到這里時,阿伯家的院子里還漫著約10厘米深的積水。余阿伯說,這次漲潮,是從當天下午1點多開始的,“海水不斷漫進院子,不一會兒的工夫,屋子里的水就沒過膝蓋了”。由于離排洪渠較近,每次漲潮,余阿伯家都是重災區。為及時排除院子里的積水,兩年前,他特意在自家院子的石墻底下,砸了個巴掌大小的排水洞。
談起海水倒灌之苦,院前村近20戶村民都滿腹惆悵:林小姐在路邊經營的雜貨店,每次漲潮,店里的香煙和小飾品就被漂得滿屋都是;王女士成家3年多了,結婚時買的一套木質家具不幸被泡爛了,不得已只能拆成木料出賣;余阿婆在自家院里種了一畝的菜地,潮水把她苦心照料的菜地完全淹沒。潮退之后,所有青菜都蔫了。
實際上,海水倒灌現象,在院下村已存在多年。不少村民反映,自2004年起就不斷有海水倒灌進村,每月兩次,每次持續至少兩天。
【探因】排洪閘被占用新渠泄洪能力不足
村民稱,之所以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是因濱海工業區開發,將村里原有排洪閘占用所致”。
院下村的村主任余金童,證實了村民的說法。“我2009年才上任,海水倒灌已經是村里的歷史遺留問題了。”余主任說,2002年之前,院下村附近本來分布著2000多畝的灘涂,用作曬鹽場。后來,這部分灘涂被政府征用,以招商的形式,將這部分用地開發成現在的濱海工業基地。該基地的開發建設工作在2002年至2004年間完成,由于基地占用了村里的兩道排洪閘,為預防海水倒灌,開發部門特意修筑了一道幾百米長的排洪渠。
“但新修排洪渠的排洪能力,明顯不足。”余主任介紹,近年來,隨著工業區不斷拓展和壯大,一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傾入,使得排洪渠道變窄,加之院下村本身地勢低洼,海水倒灌情況愈演愈烈。
拆遷補償利益之爭 讓新工程一再擱淺
修建新的排澇站,將是防治海水倒灌的有力措施。
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及投資商“海聯開發有限公司”,早已將修建新的排澇站列入日程。院下村書記余福林介紹,早在2006年,海聯開發有限公司介入開發事宜時,就已經提出修建排澇站的方案。目前,排澇站的規劃設計圖已經出爐,該項目建成后,連排洪站帶泄洪區總面積占地約5畝,而項目所需的近200萬元資金也已經到位。
為何方案和資金都已經具備,而項目卻遲遲不肯動工?余福林介紹,近兩年,投資商曾兩次想動工建設,但由于該項目占用該村村民余國泰的個人用地,拆遷補償問題遲遲談不攏,所以排澇站項目一次次被擱淺下來。
余福林介紹,余國泰是院下村上一任村主任,投資商規劃建設的排澇紅線圖中占用的部分土地,余國泰已經取得使用權,并用于經營一家服裝廠。
昨日,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余國泰。他說,他并沒有阻止排澇站項目的動工。“項目要占我的地,只要政府能夠劃撥另外一塊土地給我,并支付10萬至20萬元的搬遷補償,我可以考慮答應退出規劃紅線。”余國泰說,他曾和石井鎮政府提過該要求,“但一直沒得到回應”。
【解決】排澇關系民生爭取年底開工
負責該項目的石井鎮政府辦公室鄭主任表示,由于該項目拆遷補償所涉利益糾葛比較復雜,所以至今政府方面和余國泰都沒能達成協議。“但排澇關系民生,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爭取先把排澇站給建起來,解除百姓的后顧之憂。”鄭主任說,關于拆遷補償問題,政府已經多次和余國泰進行協商,但一直沒能拿出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方案。
院下村余福林書記則表示,接下來,村里將組織排洪渠道清淤工作,暫時緩解導管現象。同時,拆遷補償協調工作也將繼續展開,爭取今年年底排洪站項目就能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