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阿婆生活上都能自理
張紅棗阿婆很愛美,隨身帶著小鏡子
一聽說記者沒吃飯,張蔥阿婆掏出錢來說要請客
他們的牙齒所剩無幾,頭發慢慢脫落;他們的耳朵不再靈敏,眼睛不再明亮,說話也很難聽懂。有時,他們還會執拗地要做點什么,吃點什么,像孩子一樣發脾氣;有時,他們會希望晚輩陪在身邊……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老人,請愛惜他們,不要覺得很煩。當你的牙齒還沒長全,他們曾抱著你,小心地喂你吃飯;當你還是小孩,執拗地要做些什么,他們曾盡力滿足你;當你需要安慰、需要陪伴時,他們就在你的身邊。愛護身邊的老人吧,不要等他們永遠離去了,再埋怨自己不夠孝順。
10月5日就是重陽節了。前幾天,泉州市老齡委發布統計數據,今年泉州有百歲老人226位。本報由此推出“長壽志”系列報道,探訪老壽星,講述愛老敬老的故事,邀請老人們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長壽秘訣。
惠安崇武大岞村,一個空氣中彌漫海水咸濕腥味的村落。這里是泉州久負盛名的漁村,也是惠安女聚集之處。
很多人不知道,大岞村出名,遠不止此,這里還是一個長壽村。村里1萬多人里,80歲以上的老人近200位,其中,90歲以上的有70位左右,百歲高齡的老人就有4位。這里,也是泉州百歲老人最多的村莊。
根據聯合國確定的標準,百歲老人占0.75人/萬人,60歲以上老人占10%,即為長壽地區。照這些比例來算,大岞村遠遠超過。
昨天,記者來到大岞村,探訪百歲老壽星,試圖尋找他們的長壽秘訣。
【長壽探秘】
村里為何多壽星?有人說惠女勤勞,練就好身板;有人說,和飲食有關;還有人說,村里的敬老風氣很盛。
長壽多為女性 可能和惠女勤勞有關
這個傍海的村莊,究竟為什么會成為長壽寶地?記者在村里四處打探,往往只聽到一聲哈哈大笑。有人說:“我們這里風景好、水土好。”不過,再追問下去,誰也說不出個究竟。
“我媽他們這一代,年輕時可辛苦、可累了,可能是活兒干得多,鍛煉了一副好身體。”有人這么說。
村委書記蔣海明也是這樣想的。他說,長壽的多為女性,而在崇武一帶,女人幾乎包攬了大多數農活。
“也說不定跟地瓜有關。”蔣海明想了一下說,大岞村的土壤適合種植地瓜和大麥,如今6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時多是以地瓜為主食。而配的菜,豬肉之類的吃得少,多吃海里的小魚、螺類等。不久前,他跟一位醫生朋友還在聊,現在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高血壓,就是粗糧吃得少。
關于飲食,村里有個傳說。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惠安,累得滿頭大汗,吃下這里的大麥糊和咸海螺,連稱爽口。所謂咸海螺,就是敲破殼,腌一天,再放到房頂讓陽光煎曬,天然而成。
村里敬老成風每年評選好媳婦
村里老人多,女性居多,這就不得不說說婆媳關系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大岞,敬老是再自然不過的風氣。幾位老協會的老人介紹,村里早些年就開始評選好媳婦,到現在已經第10年了。2001年剛開始時,村里只評選4名好媳婦,現在一年能評選一二十人。
蔣海明還記得,起初被評為好媳婦的,羞于拋頭露面,都不好意思領獎。一年年下來,如今被選上的,不僅上臺大方,還煞有介事的,跟電視上學,用方言說上幾句感言。“大家覺得這是一份榮譽,很驕傲,不管是對選上的,還是其他人,都是在促進敬老的好風氣!”
49歲的張細珠曾連續兩年被評為村里的“好媳婦”。因為賢良孝順,她還獲得首屆“十佳美麗惠安人”的美譽。村里人說,張細珠的丈夫和癱瘓的婆婆先后離世后,留下她獨自照顧年邁的公公。公公中風十多年,舉步艱難,她就當公公的拐杖,打小工支撐生計。“連刷牙,我都牽著他,幫他擠好牙膏,再扶住他。”
“累不累?”有人問她,張細珠只是笑笑,“累也沒辦法啊,照顧好老人,我該做的。”娘家父母過世得早,她早就把公婆當成親生父母,相信自己老了,子孫也會這樣孝順自己。
村里,由熱心企業家捐資百萬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正在一步步成形,年內有望完工。“到時候,老人們會有更好的活動去處,辛苦了一輩子,也該好好享受了。”
【探訪百歲壽星】
大岞村有4位百歲老人,都是阿婆,其中一位100歲,一位102歲,還有兩位是101歲。除其中一位臥病在床外,其他三人都很健康。
100歲的李萌阿婆:獨居石屋 生活自理愛夸人
今年剛滿百歲的李蔭阿婆,是4位老人中,唯一一位堅持要獨居的。“蔭啊有一百歲了嗎?看起來也就八九十吧?”在去阿婆家的路上,幾位后生鄰居聽說她有100歲,還覺得不可思議。
李蔭阿婆身體健康、耳聰目明,生活基本都能自理,更是堅持獨居老屋20年。“白天,我們把菜買來放冰箱里,到點了奶奶就自己煮。我們都想把奶奶接過去住,但她就是不肯,說那老屋子住得舒服,硬要自己守著。”阿婆的孫媳張女士帶著我們穿過一條條巷子,邊走邊講自家這位老壽星的傳奇。阿婆住的石屋據說有150多年歷史了,她從嫁過來就住這里。
阿婆信佛,閣樓里是她的小佛堂,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疊好床被后,阿婆就爬到閣樓上去禮佛,說是這樣能靜心。
一看到我們要拍照,李阿婆大叫:“哎呀,頭發都還沒整理呢,別拍啦。”說著,趕緊梳頭。阿婆的孫媳婦張女士也跟記者說,阿婆平時就特別愛干凈。我們趁機夸她:“阿婆,你真水(閩南語“美”的意思)!”阿婆聽了,一邊笑,一邊反過來夸我們年輕漂亮。
101歲的張紅棗阿婆:洗頭得用護發素 不戴紅頭巾不出門
101歲的張紅棗阿婆,住在村中的一條巷子里。
“身體還不錯,眼睛亮著呢。”阿婆的兒媳說,前幾年,老人閑暇時還會穿針引線縫衣服,大伙兒怕她被扎到,給沒收了。這時,老人突然開口:“我有,有啊……”大家正納悶,只見老人側身從床頭翻出一個嚴嚴實實的小包,一打開,里面是針和兩個線團。原來,老人私底下偷藏了起來。她拿出針線來縫,手果然還很巧,縫完又把布疊得整整齊齊,放回去。
阿婆愛美,子孫都知道。一頭稀疏的銀發,她理得整整齊齊,還隨身帶個小鏡子,時不時照一照。有一回,孫媳婦幫她洗頭,用了一次護發素,阿婆覺得很舒服,以后每回洗頭都要。每月初一,阿婆要換住處,總是早早起來梳頭,不戴上那塊紅頭巾,門都不肯出。
問起長壽秘方,兩位晚輩說,阿婆能吃,每頓還能吃一大碗白米飯,喝兩碗湯,最愛吃燉得爛爛的豬蹄和排骨。到晚年,性子倒跟孩子似的,晚輩們都順著她。她愛吃肉,大家就變著法兒給她做;她不愛運動,晚輩們就像哄孩子似的哄她到門口坐坐,曬曬太陽。
102歲的張蔥阿婆:有機會就偷溜出門 還要請記者吃飯
4位百歲壽星中,張蔥阿婆身子最硬朗,思維最敏捷。
她102歲了,住在鬧市邊上。找到阿婆時,她正坐在椅子上,瀟灑地蹺著二郎腿,懸著一只腳前后蕩悠,跟晚輩們話仙。
“一天三頓照吃,哪來什么秘訣?”我們本想讓她的孫媳幫忙,問問老人的長壽秘訣,不想老人搶著回答了。原來,她仍然耳聰目明、腿腳利索,生活都還是自己打理。“剛才還說呢,我們年輕人動不動腰酸背痛,阿嬤都不會!”
阿婆很樂觀,尤其愛講“四句”(押韻的俏皮話),時不時還會即興創作,連兒孫都自嘆不如。兒孫們知道她愛熱鬧,常常兩人一班輪著陪她說話。看到我們來,阿婆講起過往,剎不住。“海邊的石頭,我這腳一個,那腳一個,都是跳著過的,沒人趕得上我!”說著,她還伸出兩只手,比劃怎么在礁石上跳。“我每次撿的海螺都是最多,要比,十個人都比不過哦。”
“阿嬤還會偷跑出門玩呢。”孫媳小聲“告密”,阿婆跟孩子似的,喜歡到處走走看看。阿婆聽到了,一樂:“哈哈,他們說我太老了,不讓我出去。我‘哧溜’一下,就偷溜出去了。”話沒說完,自己哈哈大笑。
阿婆還有個特別的愛好,喜歡喝酒。米酒、地瓜酒等,干活時,杯子放腳邊,渴了就喝一杯。到現在,都還愛來一口十全大補酒呢。
她還是個熱心腸,以前看到來村里做小生意的外地人,經常煮了米粉、面條,端過去請人吃。這些年,她房里也是客人不斷,子孫們發現,給她的紅包過一段時間就沒了,問了才知道,給別人了。家人指著我們跟她開玩笑說:“這幾個孩子也沒吃飯,肚子餓,怎么辦?”阿婆一聽,連忙伸手到腰間去掏錢,“那你去買,買了煮給他們吃。”(本網記者 李秋云 黃啟鵬 實習生 楊雯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