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白領女青年傾其所有為西部學校建44個圖書室
一個平凡人的青春能迸發多少光和熱
8月28日,在一所學校的圖書室里,小西隨手從書柜中拿出一本原有的書,里面大多是十幾年前出版的舊書。記者 王怡波攝
8月29日下午,面對水流湍急的汭河,所有人一籌莫展。這里本有一座浮橋,是過河的唯一通道,但不久前浮橋垮塌了,新橋正在建設中。
河約30米寬,對岸是一個叫同中的村莊,住著300多戶人家。村里有一所小學,115個孩子在那里讀書。
河的這邊是當地的幾名助學義工、教育局工作人員和3名來自廈門的志愿者,以及901冊要捐給同中小學建圖書室的書和一些體育用品。
直接淌水過河?找個梯子架在兩岸距離較短處過去?等水勢消退再來?這些方案最終都未被采納。最終敲定的方案被公認為最能保證圖書迅速、安全到達對岸:請正在修橋的挖掘機送大家渡河。
書放在挖斗中,人分為兩批站在挖掘機側面、背部,隨著挖掘機搖搖晃晃地在急流中蠕動前進。到達對岸后,早已等候在岸邊的同中小學的師生,將書和體育用品裝上板車,歡喜地從兩塊玉米地之間的小路,拉往學校。
渡河時,來自廈門的小西(網名——記者注)最為緊張;而到了學校,看著書一包一包拆封,她又最為興奮。小西的真名叫湯玲玲,這名28歲的女青年已是第二次來到甘肅平涼。兩次來此的目的只有一個:為偏遠學校捐建圖書室。這次,她要用募集來的錢,在甘肅平涼、慶陽等地為30個中小學捐建圖書室,圖書總量28209冊,總價值近70萬元,另有價值23300元的體育用品。
“做完這次,我就只剩下5000元了。”小西現在月薪上萬元,即便在廈門也不算低,但她自己平時省吃儉用,只租住一間每月250元的房子,“把錢都用在操辦捐建圖書室上了,孩子們才是真正需要錢的”。
為“書”消得人憔悴
與半年前在廈門見面時相比,小西略顯疲憊,眼圈發黑,但說起話來,她的活力又將疲憊一掃而空。從她充滿激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她對捐建圖書室的熱情有增無減。
這次,小西要花7天在甘肅跑遍30個學校。為此,在過去的半個多月里,她被迫連續通宵加班,什么時候累得不行了,就隨便打個盹兒。她自己都不知道,這段日子里,自己究竟一天睡了多久。
8月28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西安與從廈門來的小西會合時,她已連續兩晚沒睡。28日凌晨1點,她還被叫到公司開緊急會議;早上7點,她已同另外兩名廈門志愿者莊斌、張旭暉一起,登上廈門飛往西安的飛機。
28日中午,在西安一家小餐館里,小西跟受她所托為孩子們采購生活用品的當地志愿者唐見見簡單吃了個飯,隨后就到唐見見家將11箱肥皂、牙膏等物品裝車。下午1點左右,她便踏上西去平涼的路程。
“困過頭了。”車上,小西并不理會兩夜未眠襲來的困倦,只是興奮地跟記者聊大山里的孩子,聊她無數次地被感動,聊這次要去的學校。她拿出行程單,一個一個地解釋:這個學校在很偏遠的地方;這個圖書室要掛牌叫“明予愛心圖書室”,因為捐款者的女兒叫明予……
兩個半小時后,小西帶著濃濃的倦意趴在背包上入睡。但只睡了十數分鐘,她又精神十足。從廈門出發前,她在當地論壇上調侃自己:我還真是“超女”啊。
“小西”這一稱呼也源于她在該論壇上的網名“阮倩西”,很多通過網絡了解、支持她的人并不知道她的真名。
這個來自蘇北的女孩,最初的理想與山區的孩子毫不相關:先工作幾年緩解家里的經濟壓力,再找個機會出國留學。
但2007年,當小西因為經濟原因放棄公費讀研的機會,到廈門工作,并偶然參加了助學組織的一些活動之后,她原來的理想便發生巨變。她突然發現,有那么多孩子需要幫助,并且是一輩子也做不完的。何必出國?自此,她走上了這條“不可收拾”的路。
面對接下來每日滿滿的走訪行程,小西絲毫不覺得累,反倒笑著說:“我到這里權當放松啦,至少不用熬通宵嘛。”
9月4日晚,小西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廈門,但她仍記著每日走訪中,孩子們給她帶來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