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在廈門海域曾經繁衍昌盛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藺海清昨日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保護區已五年未發現文昌魚;記者調查發現,人工島五年前已提上議程
記者蘇麗艷
廈門還要建更多人工島,前提是不影響海洋生態。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杰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并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么建的問題。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人工島項目早在5年前,也就是該海區仍有文昌魚生長的時候,就已經提上議程。
■焦點一人工島是否在文昌魚保護區內?
2007年起未發現文昌魚
藺海清表示,鱷魚嶼海區歷史上的確有文昌魚,但隨著海域環境變化,該海區已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這一結論在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有所體現。不過,記者查閱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官方網站發現,最近更新的2009年廈門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小嶝島-角嶼海區和鱷魚嶼海區連續3年未采集到文昌魚。據此推算,至少在2006年,鱷魚嶼海區采樣仍有發現文昌魚。
2006年項目已提上議程
此前,海洋三所馬工程師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曾透露,在近20年出臺的不同法規文件中,對鱷魚嶼的定位有所不同。1992年的《廈門市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將鱷魚嶼海區列為實驗區,只能進行有控制的開發和科學研究;此后出臺的有關廈門國家級瀕危生物保護區規定,則將鱷魚嶼列為文昌魚外圍保護地帶;2007年,《廈門海洋功能區劃》更是將鱷魚嶼定位為“度假旅游區”。昨天,藺海清也表示,鱷魚嶼海區已從過去“粗放的自然保護區”細分為“外圍保護地帶”,鱷魚嶼的海洋功能近年也發生了變化,但未指明時間點。
據記者了解,鱷魚嶼海區功能區劃變化也恰恰發生在2006年。資料顯示,《關于重新上報審批廈門市海洋功能區劃的請示》(廈府〔2006〕87號)2007年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批復,批復稱同意設立“瓊頭圍海造地區”。鱷魚嶼恰恰位處翔安瓊頭。批復內容表明,在鱷魚嶼附近設人工島,2006年便已提上議程。
■焦點二保護區外圍能不能建人工島?
人工島數模已通過 尚未進入審批程序
“先有海洋功能區劃,再有意向投資?!碧A海清昨天明確表示,外圍保護地帶經過批準可以開發;而且,在意向招商之前,海洋與漁業局已經就人工島項目找專業機構做了數字模型分析,項目“基本可行”,這個項目已經列入海洋功能區劃。這意味著“華商交流中心”人工島建設的可行性已經初步得到默認,海洋與漁業局要把關的是怎么建的問題。
“要做多大,用什么形態,對海洋生物、海水質量、水動力等將造成什么影響,這些是我們要把關的。”藺海清表示,海洋與漁業局是技術部門,環評單位提交了環評報告書,海洋與漁業局負責從海域使用權、環境影響兩個方面論證項目對海洋的影響,隨后才會進入審批階段。
建人工島必須清淤 有利于文昌魚生長
那么,一旦啟動人工島項目,又該如何平衡好建設和生態?
藺海清表示,結合淤泥整治、保證“挖填平衡”是海洋與漁業局對“華商交流中心”人工島的基本要求。
“目前鱷魚嶼海區淤泥淤積,覆蓋了海沙。在淤泥上文昌魚是不可能生長的。”藺海清說,清淤是人工島項目必須做的,清淤后改變水動力,反而可能有利于文昌魚生長。
還要建更多人工島 不影響生態是前提
藺海清還稱,廈門的海洋項目開發以海洋生態修復為前提,在海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經過論證規劃,適當建設一些人工島建設是可以的,但一般灣內不填海。根據去年最新修編的海洋功能區劃,廈門未來還將建多個人工島項目,“華商交流中心”人工島是其中最小的。他介紹,最新修編的廈門海洋功能區劃已經獲得省里審批,目前已報到國家。
據了解,填海50公頃以上用海項目需報國務院審批。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環評信息,“華商交流中心”形成陸域面積45萬平方米(即45公頃),接近但未到達50公頃這一分水嶺,只需福建省政府審批。
“400多萬人口,只有1516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碧A海清坦承,包括海峽論壇在內的填海項目的推動,與廈門土地資源緊張有關。而廈門的城市定位決定了海洋項目必然朝著高端方向發展。
■鏈接文昌魚
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里出現,這就是文昌魚。
文昌魚得名于廈門同安縣劉五店海嶼上的文昌閣。這里是我國最先發現文昌魚群的地方。廈門的劉五店鱷魚島附近曾流傳著一個傳說:古代,文昌皇帝騎著鱷魚過海時,在鱷魚口里掉下許多小蛆,當這批小蛆落海之后,竟變成了許多像魚樣的動物,為紀念文昌帝君的緣故取名為“文昌魚”。嗣后這些動物在那海域繁衍昌盛,當地漁民也以捕文昌魚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