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浦城縣富嶺鎮所轄行政村,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稻香福地”、規模種糧產區。全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在浦城召開后,作為現場調研點之一的殿下,接連迎來了建陽、政和等周邊縣(市、區)的參訪團隊。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結合規模化經營、科技應用、特色種植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策略,更好保護和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殿下村,探訪當地以“稻文化”塑魂、“稻產業”固本、“稻科技”賦能,著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
深挖價值,以“稻文化”塑魂
立秋將至,暑熱未消,熱浪裹挾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在殿下鄉村會客廳里,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正向大家介紹浦城大米種植、生產、品牌打造等方面內容。廳內產品展示架上,展示“不就菜,空口也能吃兩碗”的浦城大米,墻上懸掛著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浦城剪紙,透過會客廳偌大的玻璃窗向外望去,稻田如畫,不遠處立柱標牌上“天成浦稻”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種稻歷史有多久,我們村就有多久了。”會客廳里,殿下村黨支部書記張培建侃侃而談。20世紀70年代開始,村里開展“改溪整田”,對農田進行整體提升,鼓勵黨員、能人帶頭,推廣使用手扶機、拖拉機等,開展規模化、機械化耕作。到了20世紀90年代,村里就有耕種面積百余畝、年產糧食超5萬公斤的種糧大戶,他們也因規模種糧而備受關注。2001年,省里特意給村里的種糧大戶送來一艘機耕船,以肯定和鼓勵殿下村堅持走規模化、科學化種糧路子。
走進位于殿下村的“三稻”統籌展示館,館內的醒目位置,陳列著一艘已有些銹跡的機耕船,不僅如此,館內精心陳列著的農耕器具、稻作文獻,更讓每一位參觀者清晰地了解了浦稻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浦城牛鼻山遺址出土的農耕生產用具及谷粒標本,見證著浦稻源遠流長;
“一艘機耕船的故事”,訴說著走規模化、科學化、機械化種糧道路的堅定;
率先建成全國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標桿區、山區農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展現著天成浦稻的使命與力量;
……
“你們看,這附近的會客廳、展示館、一門三宰輔‘徐氏三賢’紀念館,不遠處的彩繪‘福稻’展示田,都是搞文旅的好資源。”走出“三稻”統籌展示館,駐足于初心亭,張培建有感而發,“現在就是來玩的人多,消費的少,等村里的餐飲、民宿進一步配套好了,我們準備對接一些研學團隊,做大‘稻文化’文章。”
聯農共富,以“稻產業”固本
以文塑旅,以文促旅,做大“稻文化”文章,首先得有“稻產業”的基礎和支撐。然而眼下,小農戶種糧成本高、效益低、現代化程度不高等難題,依然存在于許多鄉村。如何調動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的種糧積極性?殿下村嘗試探索自己的“解法”——聯農共富,即立足水稻、油茶等優勢產業,引種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由村黨支部牽頭領辦農業綜合開發、水果、油菜等專業合作社,通過將村里的資源再次進行優化重組,盤活稻田、茶山及撂荒地,讓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參與種植、管理,實現村集體、村民雙增收。
“我們這,幾乎就沒有荒田。”殿下村水稻種植大戶、洋墩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季祖平說,高標片田里種水稻、山垅田里種高品質糯谷、冬閑田翻耕起壟種油菜、含沙量高的田里就種荸薺,“田,要用起來才會更好。”
這段時間,季祖平正在拋秧試種、稻魚共生、油稻輪作等幾片試驗田里忙碌,田間監測、蟲害防治、雜草拔除……暑氣蒸騰的稻田里,他的衣背濕了又干、干了又濕。“一片田的效益好不好,要靠試出來,別地種得好的,在我們這還不一定。”季祖平深諳因地制宜的要義,讓規模種糧能掙錢,但也不盲目擴張。他說,縣里農技站的專家每月會到村指導好幾次,特別在水稻播種、收割、測產等關鍵時間,他們都在看現場、測數據。
事關村里發展的事,大家商量著辦;不懂技術和市場,就請進來、走出去學。這些年,殿下村從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機制探索出發,到“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的實行,鄰里更和諧了,村里水稻、油茶、葡萄、柑橘等產業發展也更加多元。2024年,殿下村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8萬元。
智慧驅動,以“稻科技”賦能
再過幾天,殿下村200多畝再生稻將迎來頭茬收割季。然而,比村里更先忙起來、動起來的,是位于富嶺鎮茅洋村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多米高的糧食烘干機上,3位技術人員正進行機器的安裝調試;停在廠房里的大型收割機,正在做著深度“保養”。
“谷子沒漲價,人工費用卻一直漲。現在留在村里干活的,大多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在外經商多年的張培建,習慣用長遠的眼光看發展,他說,種糧想掙錢,不僅得規模化、集約化,更得選種優質稻種提高畝產,多應用農機耕種,減少人工投入。
眾所周知,再生稻是播種一次收兩茬的水稻,頭茬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能夠再收一茬,再生季具有生長期短、成本低和米質優等特點,經濟效益較好。因此,推廣再生稻成為破解種糧效益低難題、提高復種指數、穩定稻谷總產的重要措施。
“再生稻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每個環節都很關鍵。第一茬收割時間科學準確,第二茬的產量才有保證。”臨近再生稻頭茬收割節點,浦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鄭莉常常扎在全縣各處的再生稻田里,“在我們這,夏秋是臺風活動頻繁的季節,強臺風及其所帶來的強降雨會導致農田積水、作物倒伏、病蟲害發生,這時要特別注意排水、病蟲害防治,降低再生稻頭茬倒伏風險。”
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正成為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戶增收致富的良方,不僅為大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7月剛剛投用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將依托中心專家服務團隊為水稻及相關農業生產提供‘育—種—管—收—儲’一體化、全流程的專業服務。”富嶺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蔣金順說,農業生產是不斷向著智能化、現代化方向邁進的。
“這幾年政策好,我們合作社有了好幾臺大型農機,去年還采購了用于飛播、飛防的無人機。”跟傳統農業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季祖平很是感慨,自己的兩個兒子現在都被送到鎮上學農機維修、管護。他深知,科技在進步,觀念在更新,以后村里的田、山里的地,還得靠那些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一代農人耕作。
記者手記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深入殿下村采訪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充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反復被大家提及。
充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關乎耕地、種子、設施、科技、政策等各個方面,關鍵和重點落腳于糧食豐產、農戶增收。種糧效益好,農戶積極性自然高漲,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邏輯。
那么,如何確保糧食增收呢?或許可以從增加糧食產量和提升糧食品質兩個方面考量。在增加糧食產量方面,得益于全市黨建體檢、浦城“雙領辦”機制的深化運用,殿下村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聯農共富模式,把土地和農戶組織起來,把生產集中起來,再通過規模集約、良種良法的種植,提高糧食產量,提升地力,確保可持續生產。而在提升糧食品質方面,則要落腳于糧食品牌打造與運營,這對于多數地方而言,會因缺乏應有的人才、資源等要素支撐而陷入困境,難以實現以一產輻射帶動二三產融合發展,也難以讓水稻從糧食作物成為具有“全生命周期”可消費的產品。
困局需要打破,短板更應補齊。《2025年南平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若干措施》提出,鼓勵農林類大學生來南發展。而各地新建的鄉村會客廳,逐漸成為了鄉村對外展示特色產品的新平臺、資源要素服務的“強磁場”。隨著資源有效利用、人才有效集聚、資金有效吸引、科技創新有效應用、市場有效拓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鄉村是一片干事創業的熱土。(吳建瓊 湯文娟 邱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