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要立足更高起點,抓住關鍵環節,聚焦重點發力,著力打好“七大攻堅戰”,推動南平發展再上新臺階。
打好新區建設攻堅戰
把武夷新區作為南平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全力加快武夷新區建設,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2018年底有序啟動行政中心搬遷,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宜居宜業的新興中心城市。建設核心區域。統籌推進童游、將口、興田三大組團建設,集中力量加快南林核心區建設,實施建成一批搬遷必需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以及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項目,基本形成生活居住、商業金融、行政辦公、文教體衛、市政園林五大功能體系。強化產業支撐。堅持產城互動、以城促產、以產興城。
在加快武夷新區建設的同時,同步推進延平新城建設,從政策措施、體制機制上給予延平區更大運作空間,圍繞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創業之城”,按照“統籌規劃、集中集聚,先急后緩、加快實施,社會參與、公司運作,自我平衡、封閉運行”的原則,加快完善配套,拉開城市框架,拓展發展空間,形成新老城區功能互補、聯動發展的格局。
打好項目接續攻堅戰
持續抓牢抓實項目建設,形成“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接續發展、滾動推進的態勢。提升策劃水平。緊貼上級政策、重大規劃和產業導向,主攻“早投晚投都要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選準方向、用好政策、加快前期,持續策劃生成一批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強基礎、增后勁的重大項目,爭取列入國家和省上盤子,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強化招商實效。立足我市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瞄準世界五百強、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省屬國企以及行業領軍企業,加快引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和“補鏈”“擴鏈”“強鏈”的關鍵性產業項目。
打好工業提升攻堅戰
持續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強化工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支撐作用。扶優扶強企業。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建立產業發展基金,集合資源力量,鼓勵優勢企業上市融資、擴張壯大,引導規模企業增資擴產、提升做大,扶持中小企業加快轉型、提質升級,培育更多“五南式”企業。集中集聚產業。加快市本級和各縣(市、區)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生產生活配套,積極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污水、固廢集中處理等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集約化水平。推動現有企業退城入園,基本實現化工類企業入園發展。
打好現代服務業攻堅戰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從最具競爭優勢、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入手,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著眼于提供精細化、高品質服務,重點發展旅游休閑、養老養生、體育健康、文化創意、家政服務、商貿流通等產業。把旅游業作為重中之重,著力構建“旅游+”的發展格局。以武夷山為核心,發揮“雙世遺”品牌優勢,整合全市優質旅游資源,傾力打造獨具文化生態魅力的旅游品牌,推動旅游主題差異化、旅游業態融合化、旅游線路聯動化、旅游服務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生態與文化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
打好現代農業攻堅戰
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特色現代農業轉型、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引進發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提升產業化水平。加速一產接二連三,大力推進茶、竹、筍、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營銷聯盟,建立“批發市場+農戶”“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等新型產業化方式,鼓勵發展“定制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用好線上線下兩種資源,統一打造武夷區域品牌,促進產加銷一體化。
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統籌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構建合力扶貧攻堅的工作格局。落實精準幫扶措施,把造血式、減負式、兜底式、搬遷式扶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建立穩定脫貧機制。創新“互聯網+精準扶貧”等新模式,探索建立合作組織帶動、龍頭企業牽引、資產經營分享、創業支持服務等機制,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實現全面脫貧與穩固脫貧有機結合。
打好優化環境攻堅戰
把南平打造成為一流的投資熱土和創業福地。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深入推進商事登記制度、證照分離等便利化措施,提升“一站式”和信息化服務水平,降低準入門檻、簡化辦事手續、提升服務效率。強化金融支持,大力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來我市設點展業、設立分支機構或區域性總部,加大對創新創業的融資支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推進服務標準化、政策透明化、社會誠信化建設,加快構建政府服務大數據平臺,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條件,用公平公開、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吸引企業、集聚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