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光澤縣崇仁北溪親水棧道觀光。 福建日報通訊員 何英 見習記者 王玥明 攝
“五一”前夕,南平市光澤縣崇仁故里歷史文化風貌區完成升級改造,假期首日,人流量超1.5萬人次。
“古街古韻與青春氣息完美融合,太贊了!”江西資溪姑娘陳丹舉著琥珀色的中藥奶茶,在青磚墻前自拍。身后,“崇仁舊憶”建筑里,老人們倚著皮質沙發留影,身著旗袍的姑娘輕撫琴鍵,定格優雅瞬間。
“這里原先是政府老禮堂,經簡單改造,成了服務中心。”崇仁鎮黨委宣傳委員李雄敲了敲青色的老磚,“游客逛累了,可以在這里歇歇腳,喝杯咖啡,晚上還能住進二樓的老上海風情民宿。”
幾步之外,“枕溪山房”飄出陣陣藥香——曾經的老糧站和老經委用房,如今已是集建昌幫文化展示、理療康養、健康藥膳于一體的中醫藥康養中心。
建昌幫是全國中藥炮制重要流派之一,發祥于江西南城,光澤是其重要傳承地。“藥不過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靈”的諺語流傳至今,其炮制技藝已入選省級非遺。
光澤建昌幫第六代傳承人邱晗抬起寬大厚重的“建刀”,刀刃過處,白芍片如碎雪輕落。“聽說這里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五一’帶母親來把把脈。”武漢游客徐振宇正陪著母親閑逛,“早晨在康養福道散步時,她就念叨著寒暑假還要再來調養。”
穿過藥圃,北溪風光盡收眼底。魚鱗壩上,流水層層跌落,在陽光下泛起細碎的光。千年樟樹下,矗立著《中國國家地理》認證的“最美風景線”標牌。據介紹,古時的崇仁北溪段有三個古渡口,北通江西,南達福州,商旅往來造就了古街的繁華。
古街的“上古堂”內,30余件珍貴文物靜靜訴說著歷史。夏商時期的象鼻盉尤為令人矚目,其紋理酷似青銅,實為印紋硬陶。“光澤境內有100多處商周遺址,是探尋福建古文明的關鍵。”李雄指著展柜講解,“像這件象鼻盉,代表當時頂尖的技藝,它的釉變可能是中國原始瓷釉的源頭。”
李雄介紹,工作日時,游客可以透過玻璃,觀看省考古研究院光澤基地的師生修復文物,這里還定期開放紋飾拓片體驗。此外,二樓將建設考古體驗區,游客可以親手“發掘”仿真文物,過一把考古癮。
曾經的廢棄建筑飄出咖啡香,閑置老宅成為創業空間。崇仁鎮政府通過“產權置換+修繕補貼”政策,盤活古建老宅,打造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完成公益基礎設施、水美步道等項目建設。今年2月,12支創業團隊帶著中醫藥茶飲、非遺手作等方案參與評審,8個項目最終落地。“我們劃定文化紅線,所有業態必須緊扣福建古文明、建昌幫等本地特色文化,讓古街既有顏值,更有內涵。”李雄說。(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何英 元喆翰)